岳阳罕量保安有限公司

全球新資訊:恒瑞、先聲、石藥開始“收割”,Biotech夢斷Biopharma,報團求生!

10月10日,和鉑醫藥放出重磅消息,一則是結束其特那西普(HBM9036)III 期臨床試驗,不再入組新受試者;另一則是與石藥集團就巴托利單抗(HBM9161)大中華區權益達成金額最高超10億元的合作協議。

特那西普和巴托利單抗是最有望帶領和鉑醫藥在2023年進入商業化階段的兩款III期臨床產品,如今來看,和鉑醫藥的商業化進程也將后延。值得一提的是,這兩款產品皆來源于和鉑醫藥與Hanall制藥于2017年達成的一筆最高8100萬美元的合作,并在其IPO上市過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對此交易和鉑醫藥創始人王勁松表示:“聯合中國市場開發頭部企業,實現公司產品商業化價值最大化;集中公司核心資源全速推進全球創新產品線?!?/strong>

不少投資人也認為,前述兩管線在和鉑管線中的估值里占比并不高,該公司的核心價值是底層研發平臺的價值和眾多潛在化合物對外授權的價值,只要核心價值沒有喪失,聚焦于自研主業,努力成長為“化合物超市”,仍值得期待。

Biotech回歸Biotech

無獨有偶,兩個月前,云頂新耀宣布將其上市不足百天的創新藥拓達維(Trodelvy,戈沙妥珠單抗)的產品權益轉讓;一年前,基石藥業將CTLA-4的大中華區權益轉讓給了恒瑞藥業,諸如此類的事情越來越頻繁。此外不止于賣產品,還有生產基地。一月前,科望醫藥選擇賣掉蘇州工藝開發和中試基地。

今年來Biotech與Big Pharma間的一系列交易都反映著醫藥行業發展的底層邏輯。三一創新創始人尹正對E藥經理人表示,Biotech手握的創新品種恰恰滿足了國內大藥企轉型升級的需求,但過去不常發生,這是因為一方面Biotech沒有生存壓力出售意愿不高,另一方面大藥企受估值影響在國內購買此類品種的意愿也不高?,F在經過資本市場的價值調整,Biotech需要資金活下去,而大藥企在算經濟賬的時候也能符合預期了,以后這種交易會越來越多。

“不過這類交易的前提是傳統大藥企創新藥的商業化能力被驗證,事實上,傳統大藥企過去被驗證的商業化能力僅僅是在仿制藥層面。對于biotech,成長為biopharma的機遇更多在于用科學去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不僅僅是解決國內的創新藥的可及性問題?!币f道。

當越來越多的Biotech回歸為Biotech,資本寒冬為國內創新藥市場帶來的變革正在向更為理性、更為扎實的路上走去。曾經在一段時間內,國內的Biotech與Pharma之間在創新藥的引進方面,是水火不容的兩股勢力,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到東風,如今,這兩股力量開始“抱團取暖”,Biotech的定位也日益清晰起來。

兩三年前,絕大部分的Biotech創始人對自己企業的定位都是成為Biopharma,其中不乏“15后”Biotech,甚至是“20后”Biotech。而成為Biopharma最重要的抓手便是資金,為了融資,有些Biotech引進項目目的“并不單純”,他們著眼于增加估值這一短期目標,有時引進并不理想,要么是買入了不一定適合的產品,要么是花了更高的市場溢價。

有位投資人評論這一狀況稱,“那是Biotech最為揚眉吐氣的時期,基本上大家都在說同樣的故事,明星團隊、明星賽道、明星產品,大干快上、3年IPO、4年退出、5年財富自由?!?/p>

一位老牌慢病藥企的BD負責人李楓(化名)也回憶稱,“當時我們發現已經無法和競爭對手去做一些直接的項目競爭了,因為我們預計的總付款金額只有某些Biotech給出的首付款部分,完全沒有交易機會?!?/p>

后來,有一些Biotech轉型成了Pharma,而有一些Biotech仍然是Biotech,并且因為不合適的引進,在尚未實現商業化之前就遭遇了“現金危機”。對于這些Biotech他們只能選擇出售產品,或者融資,但現階段幾乎很難融到錢。

有意思的是,那些曾經“被搶”過的產品又回到了Pharma手中。李楓對E藥經理人表示,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Biotech都來找他們洽談創新產品生產以及商業化合作?!斑@些Biotech來洽談的產品中,不乏過去三年我們想要購買但沒有搶得過的產品?!?/p>

內循環交易增加,大藥企動能更強

當活下去成為眾多Biotech的選擇,越來越多的Biotech創始人變得更接地氣,不再執著于向Biopharma轉型,而是選擇將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交給擅長的人。

在這一過程中,轉型創新的Pharma也越來越明白創新產品的重要性,從算不來經濟賬到愿意拿出更多的資金,同時伴隨產品估值的下調,比Biotech有更強的發展動能。

有調研表明,最近一年這個分水嶺正在形成:從國內許可交易事件的分布來看,本土大藥企的活躍度正在反超Biotech。根據E藥產業研究院最近對國內50家樣本公司的統計,2019-2022年,Biotech的許可交易數量連續超過Pharma,但單個公司平均交易量始終不及Pharma。不過2022年前7個月,Pharma的許可交易量已顯著高于Biotech(35vs19)。

石藥是最為突出的例子之一。從2020年以來,石藥集團加密了與國內Biotech的合作,包括產品、參股、收購、合資等形式的合作。這一系列合作背后呈現出鮮明的特點,引進產品完成了從化藥、生物類似藥到生物藥為主的轉變。

具體來說,2020年石藥從上海藥物研究所、英創醫藥等引進了近10個早期小分子化合物,以及與興盟生物達成生物類似藥的合作等;到2021年,石藥從上海倍而達處獲得了瑞澤替尼(三代EGFR-TKI),以及從康諾亞生物獲得了IL4Rα單抗、TSLP單抗,從康寧杰瑞處獲得了HER2雙抗;2022年收購了銘康生物51%的股權,現該公司更名為石藥集團明復樂藥業,該公司的主要產品是一款具有知識產權的第三代特異性溶栓藥,以及如今的巴托利單抗。

在資本寒冬下,當很多企業無法延續高估值、無法兌現的商業故事,Biotech需要資金去生存下去,國內的產品引進也在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主要體現為內循環的交易在逐漸變多。從比例上來看,過去幾年國外的BD交易比例譬如說占70%,現在可能國外只占40%,而國內占60%。

一面是在國內密集的“收割”產品,另一面這些傳統藥企也在刷新行業的認知。

9月底,先聲藥業的一筆近5億美元的License out交易刷新了行業,據統計該筆交易總金額是目前國內自身免疫領域臨床前項目海外授權的最高紀錄。另一個例子是濟民可信,從去年末至今,其先后與上海滬亞、ORION、羅氏基因泰克,完成了KRAS抑制劑JMKX1899、非阿片類鎮痛新藥JMKX000623、口服雄激素受體(AR)降解劑JMKX002992,三種不同類型產品的對外授權,一下子打破外界對這家傳統企業的固有印象。

這些例子讓行業看到,不只恒瑞。恒瑞在2010年左右,押注腫瘤藥這條賽道,并堅持持續創新,在醫藥行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近兩年的集采背景下,恒瑞經歷自身產品結構升級,展現出來的不確定性使得行業中“制藥一哥”的不確定性又增加了幾成。

總體而言,現階段的創新和創業是在一個符合真正的規律的狀態下展開的,盡管資本市場慘淡,但行業里的參與者們心態更加的務實,更加的理性,產業也將逐漸地重新整合。

本文作者:WW Lini,本文來源:E藥經理人,原文標題:《恒瑞、先聲、石藥開始“收割”,Biotech夢斷Biopharma,報團求生!》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 大中華區 不確定性 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