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罕量保安有限公司

環球最新:其實你不了解衰退——衰退的三種理解

近期,伴隨著美聯儲加息或將進入尾聲、美國地產與消費數據持續走弱,市場關于美國經濟是否進入衰退周期、資產價格是否將進入衰退交易的討論開始升溫。然而,市場所討論的“衰退”究競背后是何種含義?本文梳理了三種類型的“衰退”——實質性衰退(即NBER所定義的經濟全面下行,發生的概率較低)、技術性衰退(連續兩個季度實際GDP負增長)以及資產配置中的衰退(美林時鐘的衰退階段,與大類資產配置聯系緊密,資產交易經濟下行)。

(一)實質性“衰退”

美國政府方面認定的衰退通常是指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定義的衰退,這也是定義條件偏嚴格的衰退,因此可以稱其為“實質性‘衰退’”。

NBER如何定義衰退?定性角度上,從深度、擴散、持續時間三方面做出定義:指經濟活動顯著下降(深度),壓力蔓延到整個經濟體(擴散),并持續數月以上(持續時間)。定量角度上,NBER首先通過其統計體系定義經濟活動高峰和低谷,然后將衰退時期定義為經濟高峰后一個月至低谷。另外,NBER確認的高峰/低谷包括月度和季度兩個層面,高峰(或低谷)月份可能不在高峰(或低谷)季度內。例如,NBER認定的最近一次衰退中,月度層面上,經濟高峰為2020年2月,低谷為2020年4月,因此衰退期為2020年3-4月,歷時2個月;季度層面上,高峰則在2019Q4,低谷在2020Q2。


【資料圖】

NBER的衰退有兩個特點:一是確認的滯后性,二是定義的嚴格性。

首先,為什么有滯后性?NBER對經濟周期拐點(即高峰和低谷)采取追溯確認方法,會等到有足夠的可用數據后再發布經濟高峰(或低谷)認定公告,即衰退開始(或結束)公告,以免后續需要對經濟周期年表做重大修訂。從歷史經驗來看,1980年至今,NBER公告日較實際的高峰/低谷月平均滯后11個月左右,其中確認低谷的公告日滯后時間更長,約為13個月;確認高峰的公告日平均滯后約6個月。其次,為什么說NBER定義的衰退偏嚴格?NBER判定經濟周期方法的一大特點就是:他們認為經濟周期波動是不能由少數宏觀經濟指標(比如GDP)直接觀測的,因此要研究經濟周期波動,首先要建立測度周期的統計體系。該體系包含眾多指標,這些指標均達到一定標準才會被NBER定義為衰退,因而可以說NBER認定的衰退是最嚴格意義上的衰退。

NBER的統計體系具體包括哪些指標?分為四大方面,收入、消費、生產與就業。具體包括:(1)實際個人收入-轉移支付;(2)實際個人消費支出;(3)經價格變化調整的制造業和貿易銷售額;(4)工業生產指數;(5)非農就業;(6)家庭調查(CPS)就業水平。季度層面的經濟周期年表除了要考慮上述6個指標的季度均值,還要加上兩個重要考察指標:實際GDP和實際GDI(國內總收入),即分別按支出法和收入法估計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值得注意的是,在評定經濟周期時,上述指標的權重并不固定,近幾十年來,NBER最重視的兩項指標是“實際個人收入-轉移支付”以及“非農就業”。

從歷史經驗看,6個月度觀測指標同比增速的峰值通常領先于衰退開始期,而低谷通常略滯后于衰退結束期。NBER沒有給出通過其觀測指標定義衰退的具體量化標準,我們可以從歷史經驗尋找一些規律。1970年至今的8次衰退中,6個月度觀測指標同比增速的峰值平均領先衰退開始期11個月,而低谷則平均滯后衰退結束期0.1個月,近乎同步[1]。反觀當下,6個指標同比增速的最近一次高點均出現在2021年4月,距今已19個月;但與歷史上出現拐點后19個月比,當下各指標同比增速還處在相對高位,顯示美國經濟仍有一定韌性。

(二)技術性“衰退”

我們提及的“技術性‘衰退’”通常指實際GDP連續兩個季度下降,即實際GDP環比折年率連續兩季度為負。這個定義最早可以追溯到1974年《紐約時報》刊載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時任美國勞工統計局(BLS)局長Julius Shiskin建議將衰退的定性釋義轉化成便于大家理解的定量標準,即:

持續時間方面,實際GNP連續兩個季度下降;工業生產在6個月內下降。深度方面,實際GNP下降1.5%;非農就業人數下降15%;失業率上升2個百分點,且至少到6%;擴散方面,以6個月的時間跨度衡量,超過75%的非農行業就業下降,至少持續6個月時間。

但后來市場在判斷衰退時逐漸將標準簡化成“連續兩個季度實際GDP下降”,而且這個標準被廣泛引用,成為廣為人知的“技術性衰退”。按照該標準,1947年有數據以來,技術性衰退共發生12次,最近一次發生在今年Q1-Q2。

技術性衰退與實質性衰退的關系?從歷史經驗看,技術性衰退往往對應著實質性衰退,但實質性衰退未必會出現技術性衰退。歷史上11次技術性衰退中,10次都對應出現了實質性衰退,僅1947年Q2-Q3的技術性衰退例外;而這期間12次實質性衰退中,有2次未出現技術性衰退,即1960Q3-1961Q1、2001Q1-Q4的兩次實質性衰退中,實際GDP僅出現了單季度負增,但沒有連續兩季度下降。

(三)資產配置中的“衰退”

資產配置中的“衰退”通常指美林投資時鐘定義的經濟周期4個階段中的Reflation階段。2004年,時任美林證券全球資產配置主管的Trevor Greetham提出了投資時鐘理論,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美林時鐘”。該理論根據經濟增長(用“產出缺口”衡量)和通脹高低將經濟周期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Reflation(直譯為“通貨再膨脹”,就是我們常說的“衰退”)、Recovery(復蘇)、Overheat(過熱)、Stagflation(滯脹),經濟會依次經歷這些階段并不斷重復,表現在圖上就是從美林時鐘左下方的Reflation開始順時針旋轉,不斷循環。

美林時鐘如何界定“衰退”?定性角度上,衰退階段的特征是:“GDP增長緩慢;產能過剩以及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推動通脹下行;利潤微弱;實際收益率下降;隨著央行降低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線向下移動且變陡;債券是最好的大類資產”[3]。定量角度上,衰退階段開始于通脹觸頂,結束于產出缺口見底,期間通脹和產出缺口均下行。其中通脹采用CPI同比(月頻)衡量;產出缺口采用OECD測算的美國產出缺口(季頻),并且參考ISM制造業PMI確定具體是哪個月為轉折點。

美林時鐘的衰退階段與實質性衰退的關系?從歷史經驗看,實質性衰退期往往比美林時鐘的衰退階段更長,通常會包括美林時鐘的滯脹階段。1970年至今,美林時鐘劃定的衰退期共計77個月,而NBER衰退期共計84個月。美林時鐘衰退期更短主要是因為NBER確認的衰退往往涵蓋一部分美林時鐘的“滯脹”期,例如,1973年11月-1974年12月被美林時鐘劃分為“滯脹”階段,但屬于NBER劃分的衰退期間。

從美林時鐘的定義看當下:產出缺口或已于2021年9月見頂,通脹或已于2022年6月見頂,即當下或已處于產出缺口與通脹同時下行的衰退階段。

本文作者:華創證券張瑜、殷雯卿,來源:一瑜中的,原文標題:《【華創宏觀·張瑜團隊】其實你不了解衰退——衰退的三種理解&11月FOMC會議點評》,文章略有刪節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 資產配置 持續時間 經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