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罕量保安有限公司

歐美銀行業都炸了,為何滿手美債的日本銀行卻安然無恙?

持有大量美債的日本銀行到底有多大風險?分析師表示,日本銀行能夠很好地抵御銀行業危機,市場不用擔心。

根據日本央行的數據,在2022年4月至6月期間,日本大型銀行持有的美元債券的風險價值已增至2.29萬億日元 (約170億美元),而2014年初為1.2萬億日元。同期,規模較小的地區性銀行的美債風險價值幾乎翻了一番。

有分析認為,日本央行和商業銀行持有美國國債的最低損失可能在200億美元。若損失集中在日本幾家大型銀行,這幾家銀行也可能面臨著較大風險。


【資料圖】

但日本監管管機構和分析師很快出面稱,日本的金融系統健全,受歐美銀行業波及小,市場多慮了,原因在于:1. 日本銀行資產負債表強勁;2.日本銀行出現擠兌的風險小;3.日本銀行有足夠資本儲備,不用考慮AT1債券融資成本;4.現階段日本銀行美元的需求較低。

強勁的資產負債表?

日本銀行通常將外國債券列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AFS),而不是似硅谷銀行將債券列為“持有到期金融資產”(HTM)。

華爾街見聞此前分析指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AFS)和持有到期金融資產(HTM)的賬面差別在于:

AFS證券受市場價格約束,市價浮動盈虧將通過累計其他綜合收益(AOCI)直接增加或減少凈資本,但未實現HTM證券的市值變化則不會反映在任何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或資本比率中。

為了減少未實現虧損對凈資本的影響,不少銀行去年開始都將部分證券投資組合從AFS重新分類到HTM,從而管理這一風險。

媒體分析認為,在日本,中小型銀行不需要考慮AFS的估值損失。三井住友銀行分析師Masahiko Sato在3月20日的報告中指出,即使日本有部分銀行存在未實現外國及日元債券虧損,但對其資本比率的影響最多也只有2%,因此他“不認為未實現虧損規模會產生系統性影響”。

Sato認為,更重要的是,“日本銀行能夠通過日本股票收益來抵消外國債券的賬面損失”:

我們估計,去年12月,日本地區性銀行的證券未實現收益為0.9萬億日元。?根據日本金融廳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日本銀行的平均資本比率為9.72%。

銀行出現擠兌的風險小

硅谷銀行的困境始于一場規模高達420億美元的擠兌。

但媒體分析指出,日本中小型銀行的儲戶與硅谷銀行主要面向硅谷創投公司這一點非常不同,前者的儲戶主要由普通家庭和小企業構成,而這也意味著儲戶們不太可能一次性提取所有存款。

晨星公司分析師Michael Makdad表示,日本是最不可能發生銀行擠兌的地方,他說:

即使銀行股價下跌,一些客戶失去信心,日本銀行也有充足的現金儲備。

日本銀行不用考慮AT1債券融資成本

在瑞銀收購瑞信的這樁交易中,瑞士政府將AT1債券被全額減記,在債券市場掀起了一股拋售浪潮,亞洲部分銀行的AT1債券創下紀錄最大跌幅。

AT1債券是一種CoCo債,2008年金融危機后,為阻斷次貸危機蔓延,又不能用納稅人的錢來為金融機構的危機買單,AT1應運而生——金融機構通過建立這一應急資本機制來自救。

CoCo債也被稱為應急可轉債,是指當銀行面臨問題,達到觸發條件(一般是資本充足率下降至某一水平),停止付息,自動轉成銀行的普通股,來增加銀行的資本儲備并提振資本充足率,從而使銀行能夠繼續經營。

與歐洲類似,日本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也開始發行AT1債券,分析師認為,日本銀行并不會出現,需要用AT1債券來提振資本充足率的問題,原因在于:

1.三菱日聯摩根士丹利證券的高級分析師Natsumu Tsujino在本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日本銀行的有足夠資本儲備,可以避免債券再融資的問題。

2.華爾街見聞此前分析指出,短期內要為AT1債務再融資可能成為歐洲銀行融資成本的一個問題。根據彭博分析師Pri De Silva等人表示,日本的大銀行不需要在今年12月之前贖回其任何AT1債券,這也為它們提供了緩沖的空間,這也意味著日本的大銀行可以融資成本的問題。

3.Makdad指出,日本AT1債券的主要買家大多為該國國內的機構投資者,且迄今為止,日本銀行只發行了日元的AT1債券:

即使這些債券的收益率很低,這些投資者也很可能會繼續購買。

對美元的需求較低

媒體稱,日本監管機構一直擔心的問題是——日本銀行容易受到美元融資條件收緊的影響,日本大型銀行一直在積極海外擴張,借貸美元,美元的波動會使它們直面風險。

分析指出,現階段,沒有跡象表明日本的銀行在歐美銀行業動蕩期間缺少美元。

根據日本銀行的數據數據顯示,截至3月23日周四,日本銀行未收到任何美元資金操作的競標,而2008年金融危機日本銀行最高曾借入了500億美元相比非常不同,也遠低于疫情期間的需求。

分析指出,現在日本銀行的情況說明,其目前對美元需求較低。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