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罕量保安有限公司

【獨家焦點】腰斬再腰斬,跌破20w的鋰會讓車廠進一步殺價嗎?| 見智研究

4月12日,從上海鋼聯的最新鋰電價格數據來看,鋰價的價格潰堤之勢并無任何反轉跡象,其中碳酸鋰(電池級)的平均價格在接連跌破50萬元/噸、40萬元/噸和30萬元/噸和如今的20萬元/噸大關后,來到了19.9萬元/噸,重新回到“2時代”;氫氧化鋰(電/微粉)由于海外需求尚可,其平均價格稍好一點,但是也跌至28.5萬元/噸,如若下跌趨勢不變,或也將在不久步碳酸鋰的后塵進入20萬元/噸以下的價格區間中。


(資料圖)

1、鋰價下跌的速率正在加快

這波起始于2022年11月中旬的鋰價崩塌事件目前來看,其實整體處于一個價格下跌“勻速階段-預加速階段-發力階段”的狀態,初始從最高點開始向下跌破鋰價跌破50萬元/噸大關所需時間為55天左右,屬于勻速下降階段;緊接著的跌破40萬元/噸大關就只用掉了48天,明顯處于預加速階段;而鋰價進一次跌破30萬元/噸大關就僅需26天,最后在近期徹底發力,跌破20萬元/噸大關僅僅用了21天時間,很明顯,鋰價的下跌速率正在加快。

但華爾街見聞·見智研究認為,跌破20萬元/噸大關以后,鋰價或不在會繼續加速下滑的速度,當然下降趨勢或不可逆,但是考慮到鹽湖提鋰(成本在4萬元左右)、鋰精礦(成本在6萬元左右,進口鋰輝石價格一季度還在5000美元/噸左右)和鋰云母(成本在10萬元左右)各自的成本情況,以及鋰云母已經開始出現減廠停產的趨勢,中下游廠商的庫存水平也處于相對低位,疊加一年中車市的最淡季一季度已經過去,需求所有回暖,未來鋰價的下降速率將重回勻速階段,大概率會在15萬元/噸左右的價格區間徘徊。

華爾街見聞·見智研究此前也是緊跟鋰價變化,在此前的文章《碳酸鋰跌破40萬元/噸大關,價格潰堤止不住了 | 見智研究》和《碳酸鋰跌穿50萬元,新年后恐將面臨加速回落 | 見智研究》等中都有深入分析和探討。

2、鋰價下滑帶來整體鋰電行業成本下降

作為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最為重要的原材料,碳酸鋰此次這波價格下滑毫無疑問讓此前受制于鋰高價位的鋰電各大材料和終端新能源汽車的高成本也得到緩解,換而言之,成本大降的終端新能源車企又有了向下殺價的底氣,而頻繁的降價將會引起新能源汽車市場進一步的慘烈市場競爭,甚至車企的出局和停產。

華爾街見聞·見智研究認為,以目前較為主流的單車55度電來計算,1GWh動力電池可以滿足1.67萬輛新能源汽車,所需磷酸鐵鋰正極材料2400噸左右,三元正極材料則需要1600噸左右,電解液1200噸-1500噸左右(負極材料和隔膜由于不需要使用鋰作為原材料,在這里就不做提及)。

折合到碳酸鋰來看,則1GWh動力電池需要670噸碳酸鋰,1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需要0.28噸碳酸鋰,1噸三元正極材料需要0.42噸碳酸鋰,1噸電解液需要0.45噸-0.56碳酸鋰(1噸六氟磷酸鋰需要0.25噸碳酸鋰)。

如此看來,電池級碳酸鋰此次不到5個月,單噸價格下降了40萬元左右,新能源汽車單車成本就下降了1.6萬元,動力電池單GWh成本下降了2.68億元,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單噸成本下降了11.2萬元,三元正極材料單噸成本下降了16.8萬元,電解液單噸成本下降了18萬元-22.4萬元(六氟磷酸鋰單噸下降了10萬元)。

3、寧德時代鋰礦返利價提前到來,二三線電池廠商得以緩口氣

市場在2022年2月中旬傳出寧德時代將會和旗下多家主要新能源車企客戶,如理想、蔚來和極氪等展開鋰礦返利計劃,表示未來三年,寧德時代的一部分動力電池的碳酸鋰價格將以20萬/噸結算,而作為回報,新能源車企客戶則需要將約80%的電池采購量承諾給寧德時代。

當時鋰價雖然也正處于下降周期中,但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尚處于44萬元/噸左右,電池級氫氧化鋰價格也在46萬元/噸,與寧德時代提出的20萬元/噸的價格還是有一倍多,超20萬元/噸的下降空間,如果以此前的近2個月10萬元/噸的勻速下降速度來看,即使鋰價下跌趨勢不改,也得到下半年也會觸及20萬元/噸大關,但是鋰價在3月和4月加快下跌速度,導致4月中旬就跌破了寧德時代提出的鋰礦返利價,甚至出現價格倒掛。

在華爾街見聞·見智研究此前的文章《寧德的鋰礦返利計劃,車企、電池廠誰受益?| 見智研究》已有詳細分析,寧德時代選定的20萬元/噸這個價格其實是2021年下半年鋰價正式開啟從20萬元/噸一路上漲沖擊50萬元/噸的蓄力期的價格,也是從此前10萬元/噸漲至20萬元/噸后的休整期價格,所以這個價格的確有很強的的支撐力度。

而電池級碳酸鋰價格提前跌至寧德時代提出的鋰礦返利價20萬元/噸,其實也讓大部分的二三線動力電池廠商緩了一口氣,一方面在于,寧德時代的20萬元/噸的計劃價格在如今的鋰價下跌趨勢下不再有任何優勢,這使得幾大新能源車企80%的動力電池采購量不會輕易落入寧德時代手上;另一方面,鋰價下跌所帶來的成本的同步下滑,這對于本身在行業就缺乏如龍頭寧德時代那般的話語權,此前難以全面轉嫁原材料成本壓力的二三線動力電池廠商來說,成本壓力也驟減,盈利能力也有所回暖。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