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罕量保安有限公司

俄羅斯徹底斷供威脅下,德國簽署美國液化天然氣的長期進口協議|環球微動態

6月23日周五,由德國政府全資擁有的歐洲安全能源公司(Securing Energy for Europe,SEFE)與美國液化天然氣供應商Venture Global LNG簽署了一項為期20年的長期協議,將每年從Venture Global LNG進口225萬噸液化天然氣,以進一步取代俄羅斯天然氣。

去年4月俄烏沖突爆發后,德國政府接管了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在德子公司Gazprom Germania GmbH,隨后將其改名為SEFE,并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的貸款維持運營,理由是SEFE對德國乃至歐洲的天然氣供應和基礎設施至關重要,需要確保供應安全。


【資料圖】

SEFE表示,通過與Venture Global LNG聯手,該公司在履行為德國和歐洲客戶確保能源供應,以及滿足該地區能源需求的使命方面又邁出了重要一步。Venture Global LNG則稱,德國正采取果斷行動實現能源組合多樣化,LNG將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加強能源安全還會推動環境進步。

業界普遍認為,自俄烏沖突、西方制裁和俄羅斯大幅削減對歐洲天然氣供應等一系列事件發生后,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已經轉變了以往的能源政策思路,從只喜歡并依賴從俄羅斯管道運來的廉價資源,變成搶建沿海浮式碼頭和氣化站接收全球其他地區的液化天然氣。

德國還開始簽訂長期LNG供應合同,此前則更青睞短期合同以求逐步擺脫化石燃料。例如,去年底一項新協議顯示,卡塔爾將從2026年起通過美國康菲石油的子公司向德國提供液化天然氣,為期至少15年,每年最多交付200萬噸LNG,被卡特爾稱為德國首次簽訂的長期供應協議。

有分析稱,德國開始四處簽訂長期LNG協議,除了想要確保長期能源安全、進一步擺脫昔日作為俄羅斯在歐洲最大的管道天然氣客戶身份,并減少暴露在液化天然氣現貨價格波動的風險中,還代表德國將繼續依賴天然氣,不愿意在未來幾十年內收縮LNG使用,這與一年半前截然不同。

公開資料顯示,“歐洲火車頭”德國是歐洲最大的天然氣市場,工業、電力和家庭領域的需求量很大。2021年德國通過陸地管道進口自俄羅斯的天然氣占總份額的55%,2022年已降至約20%。

德國于去年圣誕節前一周搶建了北海岸邊碼頭的首個LNG進口終端,這是一個浮動式天然氣輸送碼頭,被視為在取代俄羅斯天然氣供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該樞紐接收的首批LNG便是在美國供應商Venture Global LNG的液化設施Calcasieu Pass裝載。

有報道稱,在俄烏沖突爆發前,德國其實不太愿意承諾建設LNG進口設施,沖突發生后,德國、荷蘭、芬蘭和南歐國家紛紛上馬了浮式儲存和再氣化裝置(FSRU)項目,以擁有足夠的再氣化能力來補充俄羅斯管道天然氣的損失量。

浮式液化天然氣終端允許以液體形式從海上進口天然氣。它們由一個系泊平臺和一艘稱為FSRU的船舶組成,液化天然氣在這里被輸入、儲存和再氣化,然后被送入網絡。

德國不再通過北溪管道接收俄羅斯天然氣,該管道也在2022年秋季遭到破壞。截至今年2月末,德國新建的兩個FSRU已經投入運行,接收過來自阿布扎比ADNOC的首批中東LNG。通過比利時、荷蘭和法國港口進口到德國的液化氣也在激增。

該國計劃總共擁有10個FSRU,其中一些在建成后將被拆除,并由陸上再氣化設施取代。德國還希望到2030年擁有每年7070萬噸液化天然氣的進口能力,將成為全球第四大LNG進口能力持有國,僅次于亞洲的主要LNG買家韓國、中國和日本。

周四的最新報道稱,烏克蘭能源部長透露,俄羅斯可能會在2024年底停止流經烏克蘭輸往歐洲的天然氣,因為屆時烏克蘭與Gazprom的過境合同到期且續約幾率“非常渺?!薄?/p>

通過烏克蘭的路線占歐洲天然氣進口總量近5%,這意味著將切斷俄羅斯通往歐洲最后一條正常運行的天然氣管線。Gazprom曾在4月警告稱,鑒于來自俄羅斯的供應量“極低”,歐洲要想在2023/2024年冬季維持充足的天然氣庫存,將不得不取決于亞洲的需求量大小。

周五,ICE英國天然氣期貨尾盤跌近5%,全周累跌近7%,歐洲基準的TTF荷蘭天然氣期貨尾盤跌近2%,本周則累漲2.5%。

這主要是由于挪威LNG出口終端和天然氣加工廠的停電與維護,以及挪威近海奧塞伯格油田(Oseberg field)的維護工作,均減少了供應并導致價格上漲。由于俄羅斯已切斷了對許多歐盟客戶的供應,挪威目前是歐洲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國。

咨詢機構Rystad Energy在本周發布研報稱,歐洲天然氣價格在三周里接近翻倍,不僅影響到了全球液化天然氣市場,也令亞洲LNG現貨價格飆升至三個月新高,止步此前數周的跌勢。預計隨著北半球夏季天然氣需求攀升,全球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價格也將隨之上漲。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