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罕量保安有限公司

可持續專欄 | 官方藍皮書:中國升溫速率高于全球水平

在襲擾全國的陣陣熱浪中,7月8日,2023版《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來了。


【資料圖】

初代《藍皮書》發布于2008年,被普遍視作中國政府重視氣候變化問題的標志。

據悉,中國氣象局和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辦公室每年都會更新和發布新的藍皮書,以反映中國氣候變化的最新情況和發展趨勢,旨在為中國的氣候變化應對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和決策參考。

華爾街見聞從這份最新版《藍皮書》上看到,全球變暖的趨勢仍在持續,而中國的升溫速率高于同期全球水平,極端高溫事件的發生頻次也呈顯著增加趨勢。

在浩浩蕩蕩的圍繞“雙碳”的氣候進程中,2022年中國高溫和干旱風險指數也達到了1961年以來的歷史最高值,這讓那些堅持視氣候變化為如隔云端的宏大議題的觀點都顯得蒼白無力。

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切實審視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社會風險的重要視角。

為什么中國溫升更快?

中國氣象局全球表面溫度數據集分析表明,2022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了1.13℃,為1850年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第六高值;2015~2022年則是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八個年份。

最近10年(2013~2022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14℃,較2011~2020年平均值高0.05℃。2022年,亞洲陸地表面平均氣溫較常年值偏高1.0℃,是1901年以來第二暖年份。

人體體溫升高1℃會被視為發燒,而地球這個龐大系統的持續“發燒”,讓意圖控制溫升的《巴黎協定》面臨著尤為嚴峻的挑戰——該協定將全球溫升到本世紀末不超過工業化前的1.5℃確定為溫控目標之一,依照現在的趨勢,留給未來80年的溫升空間已經岌岌可危。

或許更嚴峻的現實是,中國的升溫速率還要高于同期全球水平。根據《藍皮書》,1901~2022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平均每10年升高0.16 ℃,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升溫水平。2022年中國地表平均氣溫較常年值偏高0.92℃,為20世紀初以來的三個最暖年份之一。

1961~2022年,中國極端高溫事件發生頻次呈顯著增加趨勢,2022年中國共發生極端高溫事件3501站日,極端高溫事件頻次為1961年以來最多; 其中,重慶北碚(45.0℃)和江津(44.7℃)、湖北竹山(44.6℃)等共計366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

“中國平均升溫速率較全球更快的原因是多方面交織影響的?!币晃恢袊鴼夂騿栴}專家對華爾街見聞分析,“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導致了大規模的能源消耗、工業排放和城市熱島效應,這些因素都對氣候產生了影響,加劇了氣候變暖的趨勢?!?/strong>

而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數量和相對有限的土地資源,可能也成為這個問題的“放大器”?!叭丝诿芏雀吆痛笠幠M恋乩酶淖兞说乇淼奈锢砗突瘜W性質,導致更高的能量吸收和釋放,使溫升問題雪上加霜?!备鶕挠^察,中國地域遼闊,氣候特征多樣,一些地區面臨著干旱和水資源短缺等氣候變化的挑戰,而其他地區則面臨著極端降雨和洪水等問題,這些變化也對中國的平均溫度產生了影響。

《藍皮書》則指出氣候變化的兩個重要驅動因子。一是太陽黑子相對數年平均值明顯增高,意味著太陽后動快速上升;二是全球主要溫室氣體濃度逐年上升。后者顯然來自人為因素。

2021年,全球大氣平均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三種主要溫室氣體濃度分別為415.7±0.2ppm、1908±2.0ppb和334.5±0.1ppb,均達到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1990~2021年,中國青海瓦里關大氣本底站二氧化碳濃度逐年上升;2021年,瓦里關站大氣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年平均濃度分別達到:417.0±0.2ppm、1965±0.6ppb和335.1±0.1ppb,與北半球平均濃度大體相當,均略高于2021年全球平均值。

這也成為中國積極推動“雙碳”行動以回應這個問題的科學依據。

氣候風險告警

氣候風險已經成為全球社會經濟的重大干擾項。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博士研究員馬克西米利安·科茨在發表于《自然》雜志的一篇論文中表示,變暖的空氣容納了更多的水蒸氣,最終變成降雨,盡管從大氣動力學角度來講,區域降水的年平均值變化越來越復雜,但由于這種水汽效應,全球每日極端降雨量正在增加。

他領銜的團隊研究發現,極端日降雨量和潮濕天數增加不利于經濟增長,特別是在高收入國家以及制造業和服務業。

《藍皮書》則勾勒出中國更加嚴酷的情形:1961~2022年,中國極端日降水量事件頻次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多18站日;中國年累計暴雨(日降水量≥50 mm)站日數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了4.2%。

世界氣象組織(WMO)的一份報告顯示,與過去20年的平均水平相比,大多數災害類型造成的經濟損失都在上升。與2001-2020年的均值相比,2021年干旱、洪水和山體滑坡造成的經濟損失分別上升了63%、23%和147%,其中洪水給中國造成的經濟損失最高,達到184億美元。

然而,極端干旱也在這片遼闊大地的另一端同時發生。這同樣歸咎于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氣候變化引起了大氣環流的擾動,例如強化了副熱帶高壓和季風系統的作用,導致了降水分布的不均衡,即在某些地區降水增加,而在其他地區降水減少,同時氣候變化還導致了大氣中水汽含量的增加,在一些地區,這可能導致更多的水汽輸送到該地區,增加了降水的強度和頻率,但是由于大氣環流的改變,水汽輸送可能受阻,導致某些地區出現干旱。”上述氣候專家解釋道。

《藍皮書》顯示,1961~2022年,中國氣候風險指數呈升高趨勢;2022年高溫和干旱風險指數均為1961年以來的最高值。

2022年中國曾對全國范圍發布干旱預警,持續高溫致使河川干枯,包括全球第三長河流長江的部分流域;四川省水力發電量顯著下跌,引致限電,部分航道停航。六省市區超過200萬公頃農地受災。

氣候變化帶來的水資源危機也在《藍皮書》中得到進一步驗證:中國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阿爾泰山區木斯島冰川、祁連山區老虎溝12號冰川、長江源區小冬克瑪底冰川和橫斷山區白水河1號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趨勢; 2022年,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物質平衡量為–1251 毫米水當量,是有連續觀測記錄以來的第二低值,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和老虎溝12號冰川末端退縮距離均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大值。

“冰川面積縮小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冰量的變化反映了冰川水資源的損失?!敝袊茖W院西北生態資源研究院研究員陳仁升的觀點認為,冰川是一座“固體水庫”,對河川徑流起著重要的補充和調節作用,“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冰凍圈快速變化對中國特別是西部地區的水文過程與水資源具有較大的影響。大多數冰川消失以后,一旦降水量減少、氣候變干,西北干旱區將會出現區域性的長期水危機。”

據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ESCAP)《2021年和2022年亞太災害報告》估計,在亞洲,中國每年需要的適應投資最高,為1888億美元,其次是印度,為463億美元,日本為265億美元。

「0碳未來·ESG創新實驗榜」第二屆招募開啟!點擊下方圖片報名參與: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