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罕量保安有限公司

老廠搖身變公園!中持股份旗下這座污水廠是怎樣做到的? 全球實時

2022年11月,雙百聯盟在“2022(第十四屆)水業熱點論壇”發布了第二期“雙百跨越”污水處理標桿比選活動結果。本次標桿比選活動歷時4個月,來自32家水務企業的73座污水處理廠進入區域評審環節,最終25家水務企業的33座污水廠上榜(33座污水廠上榜,第二期“雙百跨越”標桿污水廠榜單發布)。


(資料圖片)

為傳播標桿廠優秀建設和運營管理經驗,雙百聯盟將以“精細化-智慧化-資源化-低碳化-生態化-社會化”評選維度,系統展示第二期標桿廠風采。本文以生態化標桿廠——中持股份息縣第三污水處理廠為案例,向行業同仁展示該廠的生態化特征優勢,為污水處理廠生態化建設提供案例支持。

中持股份息縣第三污水處理廠在本次標桿比選中,榮獲“生態化—空間高效利用標桿污水廠”稱號。“雙百跨越”污水處理標桿聯盟顧問專家,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辰點評道:污水處理廠配套的花園完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并且花園土地出讓給當地政府帶來一定社會效益?!半p百跨越”污水處理標桿聯盟特聘運營評估專員,北京密云新城再生水廠廠長付長明點評道:開辟獨立空間,建立星空花園,辦公區域采用開放式管理,建設水處理博物館,讓每位參觀者有很強的融入感。

01基本情況

在息縣老城區工區路的“三里溝”西側,靜靜的坐落著幾個破舊的鋼構架廠房與混凝土池體,是上個世紀末完工的“紅麻造紙廠”污水處理站的遺址。如今,廢棄十余年的污水處理廠站搖身一變,成為當地飽受稱贊的城市公園。這座以概念廠理念為引領、由中持股份打造的污水處理廠,盡最大可能的保留場地歷史記憶,開創性地將一座“舊廠”改造成一座概念廠。

息縣第三污水處理廠改造項目占地面積約70.86畝,原日處理規模1.6萬噸,改造后建設規模為日處理城市污水2.5萬噸。該項目將原有息縣造紙廠污水處理廠內的初沉池、生化池、二沉池及污泥濃縮池重新利用,并前瞻性地將治理溢流污染這一概念融入污水廠建設中,同時鋪設中水管網使處理過的再生水可以通過管道給予市政雜用供水和景觀補水等。

圖 1 中持股份息縣第三污水處理廠全景

該項目采用“粗格柵及提升泵房+細格柵及旋流沉砂池+A2O生物池+二沉池+磁絮凝反應沉淀池+反硝化濾池+臭氧接觸池”工藝,外排廢水月均值指標基本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類Ⅳ類水體水質要求。滿足了消解內分泌干擾物(EDCs)、藥物及人工護理品(PPCP)等健康水質的需求,實現了面向品質景觀用水水質、健康水質、基于美好感官水質的處理需求。

02五大優勢實現土地高效利用

1. 舊廠改造,廢墟重生——釋放土地和空間資源

“中華第一縣”息縣,位于中原腹地南側,是淮河進入平原地區后流經的第一個縣城。這里雖歷史悠久,但因淮河流域的不穩定性,留下來的古跡卻寥寥無幾。而化肥廠、造紙廠是80、90年代這座縣城里具有代表性的符號,不似文物那么“古”,卻也有那個年代的映射。

將這座具有時代印記的舊廠改造為一座新概念污水廠不僅解決了政府心中的一大難題,同時也釋放了城市的土地和空間資源,在提升城市污水處理能力的同時,實現基礎設施的可持續發展。

圖 2 新廠(右)舊廠(左)對比

2. 肌理重塑 五大策略讓廢墟重生

項目改造面臨兩大挑戰,一方面,在滿足污水處理擴建規模的基本需求上,如何策劃才能最大程度的保留場地記憶;另一方面,如何將公共共享空間植入概念廠,使其由鄰避變鄰利,成為一座城市新空間。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存量時代的到來,城市更新已不再是新名詞。帶著對這兩個挑戰的思考,秉持適用性再利用的思路,中持在策劃前期對現場進行了深度的調研及測評,對原有建構筑物、舊設備等均做了可靠性檢測,提出了“拆除、利舊、新建、保留、新生”五大策略,在尊重原有場地記憶的基礎上,拆除結構危險的建筑物,最大程度的保留可用構筑物對其進行適用性再利用。

圖 3 中持股份息縣第三污水處理廠規劃圖

3. 出讓土地,“污水廠+”的城市新空間

從鄰避到鄰利,變負資產為生態正資產一直是概念廠事業的一個追求,也是這個項目策劃之初最大的挑戰之一。面對這個挑戰,中持首次提出了出讓土地的創意,將圍墻內收,廠前區空間完全開放,為城市和社區共享。利用原有廠房及宿舍樓拆除后的場地,在廠前區形成面積約12000m2的“星空花園”,使得星空花園成為一處有機融入城市環境、游客可以自由到訪的城市公園。下圖中黃線范圍為城市共享空間,紅線為廠區的圍墻邊界。

圖 4 廠區與共享空間分布

圖 5 共享空間實景

4. 廢棄池體融入新理念——雨天溢流污染“2Q”處理技術的實踐

雖然城市排水管網的建設正在逐步完善,但仍存在大量“合流制”排水系統,雨季無法消納所有的雨污水,勢必會造成部分雨污水溢流至水體,導致水體被污染。息縣地處淮河流域,夏季雨多,合流制的城市管網為雨季污水廠達標帶來挑戰。項目改造過程中,中持創新性的將“2Q”概念引入概念廠的工藝建設,保證污水廠在雨季時,能多處理1倍的污水量。

利用現有兩座已建的污泥濃縮池作為混合池,將與污水廠設計進水量相當的雨污混合水和剩余污泥在混合池中快速混合,讓剩余污泥中的活性微生物快速吸附雨污混合水中的污染物,繼而在新建的加載高效澄清池中實現泥水分離,利用最低的成本,去除雨污水中大量的污染物,減少溢流污染。

圖 6 混合池解決溢流污染

5. 生態景觀功能性利用——打造微濕地及低影響開發的雨洪花園

在微濕地設計里,將中水作為水源,構建微濕地景觀。濕地上方通過拆除的舊設備——刮吸泥機桁架改造成棧道,針對不同年齡的人群,為市民創造豐富的景觀體驗。

圍繞自然濕地溪流生態軸,在這片微小濕地生態系統里,通過節流管對尾水截流回用,流經生態旱溪進行初級凈化后,傳輸至藝術水渠與雨水滯蓄相結合,再輸送到人工濕地集中展示,溢流后補給河流。結合濕地生態的修復,在這座公園里實現了有魚有草、人水和諧,有效滿足了市民親水的需求。

圖 7 微濕地與雨洪花園

03成效與展望

息縣第三污水廠佇立在新舊時光交替之中,一面科技、一面自然,面向著未來。這座造價并不高的改造版污水處理概念廠,著眼于“新概念”的目標,嵌入新時代“以民為本、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在這里,“污水廠是資源工廠”的概念不只存在于假設,共融的生態愿景盡顯眼前。

一方面,在多年的服務實踐中,中持在技術產品創新方面不斷迭代,實現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為客戶體驗創造更多的價值;另一方面,在理念的塑造上,中持以更加前沿的眼光和更有智慧的姿態感悟自然與科技的相融。在未來,中持將在概念廠理念的引領下持續創新,探索污水處理廠與城市的共生共融之道,打造更多“藝術”與“科技”融合的新型基礎設施。

在未來希望能創造更多人與自然和諧的未來基礎設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