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罕量保安有限公司

天天通訊!【光明時評】“一事一議”“一人一策”可以有,應該有

【光明時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樊秀娣(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員)

近日,北京市人社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職稱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對取得重大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突破、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或在經濟社會各項事業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引進的高層次、急需緊缺、特殊特藝人才可采取‘一事一議’‘一人一策’的方式直接申報高級職稱”,旨在進一步暢通職稱評價綠色通道,改進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方式。

近年來,隨著職稱制度改革走向深入,針對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包括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在內的許多地方建立起職稱評審“直通車”“綠色通道”等機制,強調以業績貢獻為標準,打破“一尺量”“一刀切”“玻璃門”等條框,允許各類用人單位的特殊優秀人才直接參評高級職稱。據悉,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有千余人通過“直通車”機制獲得正高級職稱,主要分布在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以及高端制造等高精尖產業領域。

職稱評審“直通車”制度是對高層次人才成長特點和規律的尊重,尤其為在民營企業從事科技創新的專業技術人員拓寬了職業發展路徑,同時也傳遞了促進人才與企業合力創新的價值導向。“直通車”機制的設計理念在于突出人才的專業表現和實際貢獻,鼓勵申報人在產業一線發揮專業能力,進行創新創造。從社會層面來講,職稱評審“直通車”制度,不唯學歷、專業和職業背景,而以成果論英雄,有利于在全社會更好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激蕩發展科技、自主創新為榮的創造活力。

值得指出的是,職稱評審“直通車”制度給予高層次專業人才職稱晉升上的便利,是以人才具備過硬的專業實力和貢獻為前提的。“直通車”減免了傳統申報的一些限制和手續,這些條件或程序的簡化“優惠”,不是對評審質量標準的降低,而恰是對核心質量的看重。不得不承認,相比“硬性”規定,“軟性”質量標準的把握并不容易。開展具體評審工作過程中,在突破唯論文、課題、獎勵等量化指標的狹隘的同時,還須加強“安全網”設計,嚴密防范各種可能的職稱“套取”行為,其管理的復雜程度和評判的科學化要求均有極大的提升。

因而,要讓職稱評審“直通車”制度發揮好促進人才、科技、產業協調發展的作用,必須嚴把職稱評審的質量關。本質上講,職稱評審“直通車”制度是構建人才多元評價體系的一項制度創新,要達到質量控制目的,也應當將“多元”這一理念貫穿在整個評審過程當中。

評審標準制定主體多元,保障專業性。評審標準是評審質量把控的基礎,對人才發展具有導向作用,理應反映專業學科的學術性、產業發展趨勢、前沿問題和先進水平等。為提高評審標準的專業性科學性,防止評價使用“兩張皮”,不少機構在引入各類專業技術團體參與標準制定上下功夫,支持龍頭企業、科研院所、行業學會以及其他第三方人才評價機構等社會組織牽頭或共同參與,這樣能夠使評審結果更容易受到公眾和業內的普遍認可。

申報條件多元,保障包容性。盡力破除申報條件上的不必要門檻,特別是減少對申報人工作單位、經歷背景、行業領域的限制,已經成為各地“直通車”評審辦法中的共識,未來肯定會進一步完善落地機制,切實保證各類人才享有同等的評審機會。此外,在評價依據上,趨向于進一步放寬代表性成果的形式,在論文、專著、專利之外,重視行業標準、項目報告、設計文件、標志性工程、軟件和儀器裝置、政策性建議等成果的價值,讓申報人代表作充分展現個體的專業成就和技術水平,樹立起以質量為先的評價導向。

評審專家來源多元,保障科學性。保障“直通車”評審質量的關鍵無疑是評審專家,而對高層次專業技術成果做出準確評價本身是一項具有難度的工作。多元背景的專家參與評審,有助于豐富評價視角,得出更加科學準確的評審結果。比如邀請科研院所專家對交叉領域成果給出專業判斷,邀請產業行業內專家評價成果的實用價值和創新含量,有需要的情況下,還可以囊括國際同行專家,從國際化的視角對人才作出評價。

評審方法多元,保障適切性。“直通車”制度是針對特殊人才的特殊評價形式,對其業績成果的評審方法要以匹配其成果性質為重。申報人提交的專業技術成果是否達到國內頂尖、國際領先水平,不能完全由紙面材料說了算,還要看成果在現實應用中的實際情況。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合理的評價技術或手段,例如申報人自我舉證、“打擂臺”、案例分析、對標比較、現場考察等,來讓評審專家快速了解申報人核心成果的價值,從而更加契合非學術機構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特點。

監督主體多元,保障公正性。形成多元主體各司監督職責的制度保障體系是落實評審工作初衷的基本保障。對于評審過程中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政府主管部門應當堅決行使監管權力。職稱評審操辦單位也應制定完備的紀律條款,加強對相關人員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的培訓。建立起完整、閉環的申訴制度,在線上線下公開評審程序、申報者的相關信息和參評成果,更為主動接受專業深入的同行監督和持久廣泛的公眾監督。

《光明日報》(2023年06月30日?10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