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罕量保安有限公司

安評造假的根子在企業?還應繼續深挖!

■“我們想認認真真把安全生產工作做扎實,請他們來的目的是為我們提出整改意見、解決問題,直接出一份合格報告有什么用呢?”

■“安全評價是一種市場行為,別說嚴防死守、嚴格把關了,稍微‘挑刺兒’一點兒的安評機構都容易失去客戶、失去市場,如果不改變企業與機構的關系,這事兒怎么捋都捋不順。”

■“某些專家連一些基本的‘行話’都聽不懂,我們之間仿佛雞同鴨講?!?/span>

安全評價的對象是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方也是企業,企業在整個安全評價過程中承擔著重要角色。有觀點認為,安評造假問題根子在企業,不少企業存在隱瞞真實情況、默許安評機構造假等行為。

事實是否果真如此?企業有哪些難言之隱?對此,記者采訪了兩位來自不同行業領域的企業安全負責人,聽聽他們是如何理解安評造假的。

中介機構主動提“保過”

較真企業反而成“異類”

美雪是一家生物新產業企業主管安全生產的副總經理,她看了《安評機構負責人揭秘行業造假亂象》的報道之后表示,基本認同那位安評機構負責人說的情況。

“很少有人去深挖這些問題,而這些問題確實是大部分人不愿意擺在明面上說的事實?!泵姥┱f,“雖然認可這些事實,但他提出的安評造假的根子在企業這個觀點我不同意?!?/p>

“之前就有評價機構找我們,直接跟我說,他們不來企業現場看了,到時候給我們出一份合格報告就行。那你說,這種情況到底是誰有問題?”美雪對某些安評機構的敷衍態度很生氣。她接著說:“我們想認認真真把安全生產工作做扎實,請他們來的目的是為我們提出整改意見、解決問題,直接出一份合格報告有什么用呢?”

在美雪看來,想糊弄的不是企業而是安評機構,安評機構想在市場生存,想必遇到過很多想省事兒過關的甲方,時間一長,形成了一套與企業相處的“固有模式”。當錯誤行為變成尋常事,像她這樣較真的企業管理者反而被當作“異類”,“這是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羅川是一家建筑施工企業的安全總監,作為甲方的代表,他也不贊成安評機構的這一做法,但也表示某種理解:“說到底,安全評價是一種市場行為,別說嚴防死守、嚴格把關了,稍微‘挑刺兒’一點兒的安評機構都容易失去客戶、失去市場,如果不改變企業與機構的關系,這事兒怎么捋都捋不順?!?/p>

一些專家甚至不懂“行話”

部分評價報告如同“雞肋”

除了主動示好“保過”,某些安評機構專家的專業水平同樣被企業詬病。

羅川在建筑施工領域干了近20年,經驗豐富,但他跟某些機構專家在現場交談時明顯感覺和對方“不在一個頻道”。

“有一次我跟某專家在現場就一個問題交換意見,可這個專家連一些基本的‘行話’都聽不懂,我們之間仿佛雞同鴨講。我當時就想,到底是誰來評價誰?”羅川說,僅僅是建筑施工行業,具體細分的話下邊又有許多領域,目前安評機構有專家跨專業開展評價、認證的情況。而這種情況下,跨行業領域的專家大多只能查查表面問題,很難開出深入肌理的“藥方”。

“不僅是安全評價,我們企業在進行質量環保體系認證、標準化創建等工作時,都遇到過‘專家不專’的問題?!绷_川說,多數評價、認證工作只有幾天時間,對于“泡”在建筑施工行業十幾年的他來說,對于企業、項目存在的問題都不敢說全面了解,更不要指望一位跨行業領域的專家能在短短幾天時間里寫出完全反映真實情況的報告了。

對于這個問題,美雪持有相同觀點。她告訴記者,她所在的企業之前在創建安全生產標準化時請來行業專家,有些問題連專家也不是特別清楚到底該怎么辦?!安荒芊裾J,有一部分企業希望通過安全評價來解決問題,但有些專家只能給你提問題,而不告訴你怎么解決,這樣會讓企業覺得這個評價特別‘雞肋’?!泵姥┱f,現有的安全評價除了國家強制要求外,并沒有真的在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方面體現出多大價值,所以很多企業不愿意去做,久而久之便敷衍了事了。

建議重新梳理各方關系

從頂層設計就開始優化

在采訪中,兩位企業安全負責人一致表示,從本質上說,企業堅決不同意安評造假,因為不管是對企業、對社會,還是對員工安全來說,安評造假都沒有意義和任何形式的幫助。但他們拿到的評價報告往往含金量不足、含水量超標,很多問題近期看是解決了,能夠開工生產了,但從長遠來看,企業的很多安全問題并沒有解決。

羅川認為,安評造假問題的根子不在安評機構,也不在企業,而在于制度機制層面,再具體一點兒,問題出在頂層設計上。

“企業與安評機構是合同關系,企業是甲方,所以具有較強的話語權,這是天然的優勢?!绷_川說,企業要結果,機構要盈利,這種市場行為天經地義,很容易達成一致,很多企業抱著“過關取證”的心理,并非想通過安全評價找問題、堵漏洞,不能指望所有企業都自覺自愿給自己的工作增加難度,那樣既不經濟,又不現實。

“首先要打破這種合同關系,讓雙方站在同一平臺上,具備同等的話語權,否則這項工作就變味了。”羅川建議,具有許可前置性質的安全評價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進行,把市場行為轉變為行政行為,打斷企業與安評機構之間的利益鏈條,發揮安全評價應有的作用。

美雪對羅川這一觀點表示贊同。她說:“有的機構為了生存,犧牲了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但如果在頂層設計上重新梳理各方關系,這種情況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觀?!?/p>

談到制度機制問題時,美雪告訴記者,目前適用于安全評價的國家、行業標準規范的解讀不夠細致、統一,這導致不同專家對同一標準規范的理解不同。她認為,針對法定強制評價項目需要出臺相應的評價標準、執行細則、考核審查細則等配套文件,讓企業拿著這些文件就知道應該怎么做,看到哪里不合格就知道應該怎么改。

“比如,我們要上一個新項目,需要做‘三同時’評價,但是目前對于‘三同時’的規定不是很明確,不同的人可能給出不同的解釋,這樣對企業來說就不好操作?!泵姥┱f,同一個東西,不同專家的理解不一樣,那么安全評價的結論也會不一樣。

“有時不是企業想造假,也不是機構想造假,而是某些技術問題確實不好解決,而且誰也不清楚應該怎么解決,體現在報告中,就是寥寥幾筆,十分敷衍。

這兩位企業安全負責人均認為,應當完善安全評價相關制度機制,做到評價標準、執行細則、考核審查細則環環相扣,讓需要主觀判斷的內容少一些,可操作、可執行、可量化的內容多一些。同時,要提高安評從業人員準入門檻,請公正的第三方對評價報告進行實地抽查,加強日常監管,保證安評報告質量。

(注:美雪、羅川為化名)

前腳提了上百個問題,后腳主動登門道歉

一家評價機構的矛盾之舉凸顯行業發展困境

筆者建議,將評審人員和評價人員分開,不能讓他們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政府職能部門應設置評審專家庫,評審專家由政府隨機從中抽調。

■平常心

作為企業安全管理人員,筆者與安評機構打交道比較多。某機構負責人說“企業只想辦法過關,卻不花心思‘治病’”,甚至將造假說成是企業“授權”,筆者覺得這一觀點有失偏頗。

企業怕安評過不了關,延誤新項目開工,還擔心隱患整改加大成本,可安評機構來到企業拍著胸脯“打保票”,聲稱只要與其合作便“保過”。為此,安評機構幫企業出謀劃策,精心粉飾某一迎檢區域,大家心知肚明,看破不說破。結果是企業順利過關,機構與企業皆大歡喜。

記得前年秋天,筆者所在的企業與一家新成立的安評機構合作,原以為他們剛成立,需要開拓市場,不會太較真,沒想到竟給我們企業挑出大大小小近百個毛病。為了控制成本,同時保證項目如期開工,我們提出將一些無傷大雅的毛病劃掉,沒想到遭到評價人員的拒絕。雙方為此爭執不休,不歡而散。

雖然鬧了不愉快,但為了確保項目能如期開工,我們企業還是加班加點進行整改。沒想到,就在這時,這家安評機構負責人主動登門給企業道歉,還面授機宜,傳授應付專家評審的“對策”。這家機構前后態度變化為何如此之大?

原來,這家機構回去找同行訴苦,沒想到被資深同行傳授了“生存秘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順利過關是雙方的共同目標,共贏才能有回頭客,還告誡他們:安評的圈子就這么大,像你這樣丁是丁,卯是卯,就等著關門大吉吧。

最后,這家機構在評審報告環節下了一番功夫,還畫了評審路線圖,并在上面標注了具體區域。言外之意,他們只對排查過的區域負責,其余的概不負責。筆者知道他們這樣做是為了規避責任,這個套路在安評領域是“公開的秘密”。

事實上,企業本已按照意見加班加點整改,如果那家機構堅持己見,沒有后來的登門道歉及面授機宜,可能那些隱患早就已經被消除了。而安評機構的“反水”,為整個事情增添了些許魔幻現實主義色彩,更凸顯了安評行業的發展困境。

企業、評價機構都深知造假害人害己,為何還要明知故犯?筆者認為,這終究離不開“利益”二字。企業花錢要拿過關的“路條”,評價機構要賺錢,否則無法生存。雙方都不容易,只能“惺惺相惜”,走過場也好,互相配合也罷,都是無奈之舉。

其實,評審環節對整個安評質量把控非常關鍵,卻往往容易被忽視。如今,評審環節大多由企業主導,自然而然地變成由評價機構主導,很多評審專家都是評價機構自己找來的。如此一來,評審難免會淪為“走過場”。因此,筆者建議,將評審人員和評價人員分開,不能讓他們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政府職能部門應設置評審專家庫,評審專家由政府隨機從中抽調。

企業通過評審后,政府部門應組織“飛檢”復查,給予“飛檢”不合格的安評機構經濟處罰,將涉及的專家列為失信人員,將存在造假行為的企業或安評機構拉入“黑名單”,實施聯合懲戒。同時,政府部門應加強對評審過程的監督,公布監督舉報電話,一旦發現弄虛作假行為,查實后嚴厲追查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凈化環境,培養培育高水平機構和人才

安評機構要想在行業內立足,必須改變過去依靠人情關系、依賴資質掛靠等工作模式,一切憑實力說話

■箴   言

看了《安評機構負責人揭秘行業造假亂象》,作為企業人員的筆者心情頗為復雜。安評是一把雙刃劍。坦白地說,如果安評機構都能正兒八經做事,企業肯定舉手贊成,但因為“潛規則”,安評對企業來說就變了味,不僅增加了企業負擔,而且沒有讓企業的安全水平更上一層樓。

筆者所在的電力企業就遇到過這樣的事,對安評機構甚是頭疼,倒不是怕他們“找茬兒”,而是怕被“潛規則”。所以,企業對待安評機構的心理的確很復雜。

筆者認為,出現造假問題,安評機構和企業都難逃其咎。如果企業有需求,那么習慣了在這條河里趁著渾水摸魚的安評機構自然心神領會,既拿了利益,又少費了心思,何樂而不為?但說實話,這種你情我愿、各取所需、一拍即合的安評毫無意義。企業一旦發生事故,安評造假問題就會浮出水面。

對于企業來說,如果自身安全管理能力過硬,不怕安評機構“挑刺兒”,有了問題就認真整改,那么安評就是正道;反之,帶著有色眼鏡去看這件事,認為找安評的目的就是花錢過關,那么企業對安評機構的認可度勢必不高,這個行業也難以健康發展。

話說回來,安評機構也不見得都很權威,良莠不齊是安評行業的現狀。說這件事“對”或者“不對”,首先要看遇到的是什么樣的安評機構,不可否認確實存在真心為企業好的機構,所以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筆者認為,解決安評造假問題,首先要完善各類政策法規,尤其是在政府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信用監管等制度日趨完善,國家要創造條件,培育專業素質高的專業人才和機構,凈化行業發展環境。對安評機構來說,要想在行業內立足,必須改變過去依靠人情關系、依賴資質掛靠等工作模式,一切憑實力說話。

其次,政府部門要對安評從業人員進行嚴格的資質審核,提高行業門檻,將符合條件的納入專家庫,杜絕舞弊現象。

再其次,加強安評過程監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多管齊下,使企業轉變思想,化被動為主動,推動安評行業健康良性發展。

杜絕低價中標    巧用“換人戰術”

■石永亮

在市場行為模式下,安評機構為企業提供有償服務,服務是有價格的,而某些安評項目中標價過低的現象客觀存在。試想一下,價格過低,機構利潤空間太小,勢必會倒逼其避重就輕、因陋就簡。

比如,一家機構對規模及以上企業開展應急預案評審,專家費、往返差旅費、稅費等都算上僅有2.5萬元,這么點兒經費哪能保證所有人員盡職盡責,保證評審項目盡善盡美呢?

可一旦查出了隱患,某些企業要求機構自己查出來的隱患自己改,機構的成本就會隨之增加,誰愿意給自己添麻煩呢?而且,一家機構如果開出“稍有分量”的評價報告,來年的活兒還咋干?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慣性思維作祟,抱著僥幸心理,很多問題就遮掩過去了。

如何消除安評造假?筆者建議,要從招投標環節入手,企業對項目支出要合理估算,杜絕一味采取最低價中標的模式,避免惡性競爭。同時,評審環節要采用“換人戰術”,多用新面孔,少用熟面孔,杜絕人情交易。安評從業人員要有嚴格的職業操守,對所從事的工作要始終保持敬畏之心,遇到問題敢于說不,不糊弄、不心存僥幸,真正幫助企業補短板,來不得半點兒虛假。

關鍵詞: 造假 根子 企業 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