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罕量保安有限公司

城市內澇豈能變成持續性牙疼

城市的價值之一,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倘若一雨成災、門口看海、出行受阻、財產泡湯,甚至還有生命之虞,何談美好?

城市內澇似乎變成持續性牙疼。近年來,城市內澇的頻率大有節節攀升之勢。水利部《中國水旱災害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7年,我國平均每年有157座縣級以上城市進水受淹或發生內澇。其中,2008年至2010年這3年間,我國約有62%的城市發生過暴雨內澇災害,其中暴雨內澇災害發生超過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個,57個城市的最長積水時間超過12小時。

何以至此?氣候原因首當其沖。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近年來我國極端天氣多發頻發,強降雨有增多增強態勢,小時雨量屢屢接近或突破極值。隨著城市群的發展、城市數量的增加、城市范圍的擴大及城市“熱島效應”的加劇,城市遭受強降雨襲擊的頻次顯著增多。

小范圍、短歷時、高強度的集中暴雨預測預報難度大、預見期短、精度不高,確實給城市防洪排澇帶來很大挑戰。

更不容忽視的是城市自身脆弱性。如專家所言,現代城市是一個復雜巨系統,表現出人口、資源和社會經濟活動不同要素、結構、層次、功能交織的關系復雜性和形式多樣性。在各種資源要素高度密集在城市、城市架構愈加精巧化的同時,城市脫離并悖逆自然的傾向性加大,由城市自身增長所導致的內在風險因素也與日俱增。

這種脫離或悖逆,身居其中的人們多有直觀驗證。隨著城市規模的迅猛擴張,湖塘洼淀一個個消失,河道改直瘦身,湖泊萎縮,土地大面積硬化,排蓄吐納的功能每況愈下。不通則痛,人與自然的命數都是如此。

城市的“郁結氣滯”,說到底是人的操弄。人走得太快,靈魂往往跟不上腳步。有人嘴上不說,心里卻篤定,包括內澇在內的種種城市病是發展中不可避免的代價,這恰恰是某些決策者規避其應盡政治責任和道德義務的借口。于是,在“先干了再說”“發展中的問題用發展去解決”之類思維牽引下,經濟開發區與新型城區地勢低洼、易澇易災的先天不足,可以等閑視之;“重地上輕地下”、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功利性選擇,屢見不鮮。

老城區舊疾難除,新城區又添新患。如果說存量、增量問題的纏繞、疊加、衍生之后,解決難度極大,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避險為要”必須謹記于心、踐之于行。

事實又是怎樣呢?雖然大部分城市編制了防洪排澇應急預案,但普遍存在預案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演練不充分等問題,缺乏極端暴雨洪澇的應對措施。易受淹的地下空間、下凹式立交、涵洞隧道、地鐵、在建工地、易積水小區、棚戶區等風險點缺乏必要的警示標記和宣傳指引,風險隱患排查不到位、整改不到位;對城市居民的防災、避險、自救、互救培訓用心用力不夠,導致關鍵時刻手足無措……

屢屢發生的城市內澇已經讓我們付出了一次又一次沉重代價,哀之更要鑒之。城市硬件的脫胎換骨不可能一蹴而就,更多解決問題的辦法需要通過規劃理論、治理理念和制度設計等方面的革新來尋找。治療這種持續性牙疼,需要堅持統籌思維、系統方法,處理好防洪與排澇、工程與非工程措施、統一指揮與部門聯動的關系,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從規劃建設、運行管理、應急處置、全民應急素質提升等方面綜合施策,持之以恒、久久為功。

關鍵詞: 城市 內澇 豈能 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