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罕量保安有限公司

每日熱聞!防到位 ? ?救及時 ? ?收獲“越來越安全”

赤水河畔,土城古鎮,坐落著四渡赤水紀念館。從早到晚,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絡繹不絕,在與文物的近距離接觸中感受著歷史風云。

作為革命老區,貴州省習水縣是四渡赤水戰役的發軔地和主戰場,紅軍四渡赤水有三渡在其境內。如今,走進習水縣一個個鄉間村落,一幅幅生態優美、人民幸福的畫卷徐徐展開。群眾的美好生活,離不開安全的守護。

近年來,習水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推動應急管理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救災救助能力顯著提升?!艾F在生活越來越安全了?!眰€體經營戶曾云先深有感觸地說。

升級物資儲備

習水縣地處云貴高原北部,丹霞地貌突出,境內地勢高低懸殊大,易發生洪澇、山體滑坡等災害。僅2020年,該縣就遭受滑坡、風雹、洪澇等自然災害32起。

應對自然災害,應急物資必須準備好、轉運快。“以前我們的救災物資儲備庫由臨時車庫改建而來,面積僅40平方米,儲備的棉被、折疊床、雨衣等救災物資只能一次性滿足近500人轉移需要,應急物資儲備幾乎一片空白?!痹摽h應急管理局局長李炬說。

2019年4月,縣應急管理局組建完成。乘機構改革東風,該縣建成占地600平方米的縣級應急物資儲備庫,并安裝了除濕、通風等設備設施,不僅儲備的物資數量大幅增加,而且從以往的棉被、帳篷等向衛星電話、無人機、便攜式蘇生器等轉變。

2020年汛期來臨前,我們購置了600面應急鑼、401個應急喇叭并送往各鄉鎮(街道),以備暴雨來臨時,采取敲鑼喊話的方式迅速組織群眾轉移?!笨h應急管理局救災和物資保障股原負責人劉利說。

為打通災害救助“最后一公里”,習水縣同步在26個鄉鎮(街道)建設物資儲備站和3個偏遠物資儲備點,根據各地易發生災害的類型分別儲備一定數量的救災和救援物資,確保一旦發生災情,可以第一時間快速將救災和應急物資送到現場。

走進土城鎮物資儲備站,記者看到應急帳篷、棉被、打火拖把等物資擺放有序?!耙郧鞍l生災害后要去縣里領救災物資,現在有了物資儲備站,發生災害后救災救助更加高效快捷?!蓖脸擎偢辨傞L羅朋介紹。

建強救援力量

“在貴州,縣一級應急管理部門擁有綜合應急救援隊伍的少之又少?!碧崞鹆曀h應急救援中心,縣應急管理局副局長鐘顯林很自豪。


【資料圖】

縣應急救援中心是縣應急管理局的事業單位,前身是遵義市應急救援大隊習水三中隊。三中隊以前掛靠在遵義市應急救援大隊下,有30人,只承擔礦山救護職能。如今,習水縣應急救援中心已經有54人,職能也拓展到水域搜救、山地救援等綜合救援領域,添置了拋投器、生命探測儀、聲吶、水下探頭、移動抽水設備等。

2021年4月12日,習水縣程寨鎮羅禹洞村發生一起化糞池硫化氫中毒,縣應急救援中心立即派出救援人員前去搜救。

“他的手動了一下。”在評估救援環境時,救援人員發現化糞池內1名被困人員有生命跡象。該被困人員被成功救出后,因現場急救條件有限,參與救援的縣應急救援中心負責人陳小宇當機立斷,利用便攜式蘇生器對被困人員進行心肺復蘇,15分鐘后被救人員有了自主呼吸。

“‘應急救援’4個字意義非凡,這既是對我們能力的認可,也是對我們的信任和鞭策。”陳小宇指著胸前“應急救援”4個字說,“應急救援工作不能心存僥幸,必須制定嚴格的訓練計劃,練就過硬的本領?!?/p>

為更好適應新時代應急救援工作需要,該縣在楊家園水庫設立水域和山地救援訓練基地。

按照礦山救護規程演習巷道建設標準,該縣應急救援中心建成了貴州省第一個地面演習巷道。“以前煤礦、隧道事故現場救援項目的訓練只能在地下進行,現在可以在地面上訓練,能夠更加直觀地查找訓練中存在的不足?!标愋∮钫f。

應急救援隊伍水平如何,實戰檢驗見真章。2020年7月12日,隆興鎮淋灘村發生山體滑坡,該中心成功轉移11名被困人員;年8月12日,官店鎮里獅村大溝組發生山洪,成功轉移4名被困人員……據統計,年以來,縣應急救援中心已先后開展火災、水域、山地等救援20余次,成功營救幸存者2名,緊急轉移群眾700余人。

“防”和“救”成效如何,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對此,該縣在“防”上也下足了功夫,通過積極整合資源,建成了習水縣應急指揮中心。

“應急指揮中心縱向能與省、市應急指揮中心聯通,橫向能與氣象、自然資源等部門聯通,如今縣級統籌、部門聯動工作格局初步形成?!绷曀h應急管理局辦公室主任王健權介紹,目前該縣應急指揮中心已接入天網工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水利綜合安防管理平臺、客運車輛視頻監控系統,以及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及煙花爆竹等企業視頻監控數據,初步實現部門間信息互通和數據共享。

下一步,該縣將融合公安部門“雪亮工程”,實現視頻調度直達鄉鎮(街道)、村(社區);不斷完善會商研判機制,定期組織氣象、水務、自然資源等單位對潛在風險進行會商研判,及時發布預警預報信息,真正實現指揮一條線、處置一盤棋,切實增強老區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