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罕量保安有限公司

新老董事長“交接棒” 申萬菱信能否華麗轉身仍待考

成立于2004年1月,當前已17歲的公募“老人”申萬菱信基金在近年來的行業發展大潮中并不順利,曾憑借分級基金“大紅大紫”的高光時刻,也隨著分級時代的終結而消散。另外,即使主動權益類基金中長期業績表現較佳,但整體規模增長緩慢,也未能搭上近年來權益大發展的“順風車”。如今隨著新董事長陳曉升的正式到任,該如何救回走“下坡路”的五年?行業馬太效應逐步加強的未來,申萬菱信基金的下一步又究竟在何方?

新老董事長“交接棒”

時隔四年有余,申萬菱信基金迎來了自己的新一任,也是成立至今的第三任“領路人”——陳曉升。7月2日,申萬菱信基金發布公告稱,陳曉升于7月1日新任公司董事長,同日,公司原董事長劉郎因達法定年齡退休。據悉,陳曉升自1994年起從事金融相關工作,曾任上海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以下簡稱“申萬研究所”)總經理、申萬宏源證券總經理助理等職,現任申萬菱信基金黨總支書記。

據此前公開信息不難看出,陳曉升曾帶領申萬研究所發展長達15年,是證券行業任職最久的研究所總經理,更因在任期內實現多個業內“首創”,為行業輸送諸多研究人才而備受贊譽,還一度被打上證券研究界“黃埔軍校”校長的標簽。

某公募資深從業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坦言,陳曉升與前兩任董事長類似,同屬于申萬宏源證券,或是申銀萬國證券的老將,此次應該也是帶著大股東的囑托接棒的。而且,陳曉升早年間確實在申萬研究所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也帶領該機構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對比之下,證券研究所注重研究,公募基金公司作為資產管理機構,投研背后的基礎也是研究。因此,業內也期待在他到來之后,申萬菱信基金能夠重回發展之路。

正如上述從業人士所說,不僅是陳曉升,同日宣布“交棒”的劉郎,以及申萬菱信基金的首任董事長姜國芳均是申萬系出身。公開信息顯示,在申萬菱信基金任職董事長一職前,劉郎曾任申銀萬國證券副總經理、申萬宏源證券副總經理;姜國芳也曾任申銀萬國證券執行副總裁、申萬宏源集團副總經理。

事實上,不僅是公司“領路人”,當前申萬菱信基金旗下也同樣擁有多位申萬系背景的高管和基金經理。據申萬菱信基金官網信息顯示,公司現任副總經理周小波,權益投資部負責人付娟,基金經理劉敦、夏祥全等均有在申萬研究所工作的從業經歷。

分級滑坡后迷失的五年

陳曉升的到任值得期待,但為何業內人士的期許是帶領申萬菱信基金重回,而不是延續發展之路呢?

這還要從申萬菱信基金的發展史說起。據公司官網信息顯示,申萬菱信基金成立于2004年1月15日,公司總部設在上海,注冊資本1.5億元,凈資產超過10億元。其中,申萬宏源證券持股比例67%,日本三菱UFJ信托銀行持股比例33%。

“國內首批中外合資基金公司其實就誕生在2002年至2004年期間,申萬菱信基金(彼時名為申萬巴黎基金)就是最早申報籌建并成立的幾家之一,其他還包括招商基金、華寶基金(原華寶興業基金)、國聯安基金、海富通基金和光大保德信基金等。因此,市場對這類機構的發展也是寄予了厚望的,但不得不說,十幾年過去后,申萬菱信基金做到現在這種情況也的確比較可惜。”前述資深從業人士感嘆道。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申萬菱信基金公募非貨基規模約為459.24億元,在全行業排第58位,對比2020年末的480.54億元和55位,均出現小幅下滑。但對比2020年一季度末的216.53億元和65位仍有一定提升。其中,非貨基規模同比增長了112.09%。

那么,與申萬菱信基金在相近時間成立的其他中外合資基金公司的表現呢?

以上述從業人士提及的其他幾家基金公司為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招商基金憑借3720.32億元的非貨基規模排在全行業前十。同期,華寶基金達到千億級別,約為1219.57億元,另外3家也均超過500億元。換句話說,在6家早期成立的中外合資基金公司中,申萬菱信基金的非貨基規模排名暫時墊底。

當然,申萬菱信基金也并非沒有自己的高光時刻。早在2015年,伴隨著上半年A股整體的走牛趨勢和分級基金規模的猛增,申萬菱信基金也一度在上半年末的非貨基規模排名沖進行業前20位,高至938.02億元,其中,分級基金就貢獻超七成。

但高光時刻也猶如“曇花一現”,分級基金在2015年下半年的逐步遇冷,也讓申萬菱信基金在僅僅半年后,即2015年末的規模排名掉出行業前30位,自2016年開始更是“節節敗退”,隨著后續資管新規出臺,要求分級基金逐步退市,疊加股市震蕩下跌,2018年末甚至僅有168.7億元,排在全行業的第63位。雖然近兩年規模已有明顯回升,但根據前述數據不難看出,在權益大發展的背景下,這一增速仍然難以追上行業大型機構的腳步,差距反而越拉越大,至今仍在60名附近徘徊。

能否華麗轉身仍待考

對于旗下非貨基規模自2015年之后的逐步縮水,以及近年來增長相對緩慢的原因,北京商報記者發文采訪申萬菱信基金,但截至發稿,暫未收到相關回復。

需要注意的是,從近一年和近三年的中長期業績看,申萬菱信基金旗下的主動權益類產品業績多數是經得起考驗的。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以二級分類為標準,截至7月7日,近三年數據可統計的21只主動權益類基金(份額分開計算,下同)中,13只基金跑贏同類平均業績,占比61.9%。其中,申萬菱信新能源汽車主題靈活配置混合、申萬菱信智能驅動股票近三年的凈值增長率均超230%,達到252.43%和234.83%,跑贏各自同類平均業績100個百分點以上。

而從近一年的業績情況看,數據可統計的25只主動權益類基金中,16只跑贏了同類平均,占比64%。上文提及的申萬菱信新能源汽車主題靈活配置混合近一年凈值翻倍,達到107.88%,跑贏同類平均82.85個百分點。綜合上述數據看,申萬菱信基金旗下主動權益類基金業績方面確實可圈可點,但相關產品的規模卻鮮見明顯增長。

具體而言,近三年申萬菱信基金旗下共有8只主動權益類基金的凈值增長率超過100%,均大幅跑贏同類平均業績,但在有近三年規模對比數據的其中7只產品中,僅有4只出現了規模提升,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最大的申萬菱信新能源汽車主題靈活配置混合也不過43.19億元,與眾多熱門績優基金動輒上百億元的規模相差甚遠,在規模不漲反跌的產品中,申萬菱信競爭優勢混合一季度末的數據僅為0.31億元,已跌破0.5億元的清盤紅線。

對于業績不錯卻規模難增的情況,南方某大型公募內部人士表示,或是多方面因素的綜合結果。在他看來,首先是基金公司的渠道資源。近年來公募行業火爆,在新發產品數量陡增的同時,銀行渠道越發擁擠,爭搶渠道資源也就變得非常重要,這時長期深耕渠道的頭部機構的優勢明顯突出,中小型機構通常很難排到優秀的檔期,也更難得到渠道的重點推薦,導致新發規模相對較小。

“其次是營銷實力,也就是推動存量產品做大做強的一個重要途徑,在行業日益“內卷”的環境下,這也成為各家基金公司比拼的‘戰場’,需要人力、物力、平臺等多方面資源的支持,這一點大型機構的優勢同樣明顯。此外,再回到業績本身,對于部分中小型機構來說,可能整體的業績向好,但非常突出的明星產品和明星基金經理仍然缺乏。”該內部人士如是說道。

展望未來,申萬菱信基金在以董事長陳曉升和總經理汪濤為首的高管班子的帶領下,又該如何打破“迷失”困境,創造新的規模增長點呢?

前述公募資深從業人士指出,雖然強援新董事長到任,但不可否認的是,想要實現公司發展的華麗轉身,還是需要長時間的變革。而且過往發展的局限也很可能不僅在研究或者某一方面,未來需要兼顧投研、銷售、中后臺等眾多方面。因此,對于新任董事長來說,仍是不小的挑戰。(孟凡霞 劉宇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