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罕量保安有限公司

中汽協發布數據 前7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創新高

車市大盤下行,新能源汽車上位。8月1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已超國內歷年銷量,滲透率也升至10%。此前,《節能與新能源技術路線圖2.0》提出,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目標為20%,按此計算,去年滲透率還在5%徘徊的新能源汽車,僅用半年便達成規劃目標的一半。中汽協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表示:“在補貼退坡的同時,新能源汽車售價依然能夠與燃油車持平,外加充電設施逐漸齊全、新能源汽車低用車成本等因素,使得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發展。”國內新能源車市已由“政策引導”向“市場驅動”快速切換。

產銷量兩倍增長

半年時間,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增長接近翻倍。

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國內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444萬輛和1475.6萬輛,同比增長17.2%和19.3%。其中,7月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86.3萬輛和186.4萬輛,環比下降4.1%和7.5%,同比下降15.5%和11.9%。中汽協相關負責人表示:“7月汽車產銷量同比下降,主要受去年同期基數較高、芯片短缺等因素影響。”

雖然車市大盤走低,但新能源汽車交出亮眼成績單,呈現“淡季不淡”特點。數據顯示,今年7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28.4萬輛和27.1萬輛,環比增長14.3%和5.8%,同比增長1.7倍和1.6倍。同時,今年前7個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50.4萬輛和147.8萬輛,同比增長均為2倍。上述中汽協相關負責人表示,7月新能源汽車繼續成為亮點, 產銷量繼續刷新歷史紀錄,累計產銷量已超過國內歷年全年銷量。

產銷量走高的同時,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也隨之攀升。今年前7個月,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也再次升至10%。此前,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發布的數據也顯示,今年前7個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達10.9%,較去年的5.8%明顯提升。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從0升至5%,用時長達十年。2009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不足300輛;2010年,我國開始提供新能源汽車補貼,到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突破30萬輛。隨著銷量逐漸提升,新能源汽車由“政策扶持”向“市場驅動”的切換被提上日程。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開始退坡,但隨即新能源汽車銷量開始下滑,2020年底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勉強維持在5.8%。不過,經歷短暫“陣痛期”,今年新能源汽車恢復高速增長,滲透率從5.8%增至10%僅用時半年。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技術路線圖2.0》顯示,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在新車銷量中滲透率將達到20%。這意味著,目前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達到規劃目標的一半。業內人士認為,按此速度,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獲獎提前達標。

車企搶占賽道

中汽協方面預測, 2025年我國汽車銷量有望達3000萬輛,以20%的滲透率計算,屆時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600萬輛。事實上,新能源汽車的高速增長,也讓各車企保持樂觀預估。

“我認為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滲透率將達35%,超一線城市可能會達到60%左右。”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認為,203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應在80%—90%,遠超所有人的想象。蔚來汽車CEO李斌則表示,“從目前趨勢看,完成20%的滲透率目標應該沒什么問題,該數字還稍顯保守”。

目前,各新能源車企也已開啟走量模式。數據顯示,今年7月特斯拉銷量達3.3萬輛,同比增長199%,其中國內銷量為8621輛。而在“蔚小理”陣營中,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單月銷量首次突破8000輛,分別為8040輛和8489輛,同比增長228%和151.3%;蔚來汽車雖然環比下滑,但7931輛的銷量成績也仍處歷史高點。

許海東表示:“消費者正逐漸接受新能源汽車,同時市場上所提供的中高端電動車或家用電動車都切中了用戶痛點。”事實上,面對高低兩端的消費需求,各新能源車企也加速產品布局。其中,今年四季度小鵬P5將開始交付,明年還將推出一款全新SUV;蔚來也正加快首款旗艦轎車ET7的量產節奏,并有望推出子品牌下探售價搶奪中低端市場份額;而特斯拉近日被曝出即將推出國產版Model 2車型的消息,售價區間有望進一步下探。

不同于造車新勢力的紛紛下探,自主品牌則選擇上攻,從去年開始便有多家傳統車企開始布局,其中上汽R汽車、東風嵐圖、北汽極狐密集加入中高端市場競爭。此外,奔馳、寶馬、奧迪等豪華品牌也陸續公布在華新能源產品投放規劃。此外,新新造車勢力也相繼入局。百度、小米、OPPO等企業涉足新能源汽車制造,部分企業已推出智能汽車品牌搶奪市場份額,例如,采用華為多項技術的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

中國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表示,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已突破10%的關鍵點,進入高速發展期。滲透率的提升,從側面反映出消費者已逐漸接受新能源汽車。不過,隨著市場持續擴容,對于各車企來說新能源車市也將進入白熱化競爭期。(劉洋 劉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