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罕量保安有限公司

物理網點成數字化轉型“包袱” 強監管特質存挑戰

面對內外部的變革壓力,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大勢所趨,什么才是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正確打開方式?10月24日,在2021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中國銀行業協會原專職副會長楊再平、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副總裁管圣義、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人民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程華等多位行業專家發表觀點。參會專家認為,當前傳統金融進入了嚴峻挑戰的時刻,銀行應從門戶、基礎設施、系統方面棄舊圖新加大轉型力度,同時也要面臨強監管特質帶來的難題。

物理網點成數字化轉型“包袱”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渠道的洶涌崛起,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將資源放在智能化以及線上服務上,物理網點的主渠道地位不斷被削減。從2017年末-2020年末的三年間對比來看,根據今年3月15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2020年中國銀行業服務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末,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總數達到22.67萬個。而截至2017年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營業網點總數為22.87萬個。

“傳統金融進入了一個嚴峻挑戰的時刻。”在2021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楊再平指出,面對這樣的緊迫感,銀行業要多方位或者全方位加速棄舊圖新。他舉例稱,“門戶、基礎設施、系統要棄舊圖新,數字化的系統要支持跨時空的運行,包括開放銀行,各類即查即認的營運程序接口系統要更新。同時,渠道要更新,銀行業20多萬個物理網點現在可能會成為我們的包袱”。

不少行業觀點認為,銀行物理網點裁撤離不開數字化進程加速,不過隨著智慧城市和數字金融的推進,實體銀行網點在數字化升級上也相對較為主動。例如,通過互動交互,打造集存款、貸款、信用卡、理財、基金、保險多種個人金融產品;通過3D模擬展示的貴金屬產品,實現與客戶的觸控互動。在客戶服務方面,將廳堂采用多功能組合設計,智能設備、電子屏等設施嵌入造型包裝或家具設計,自然融入空間,提升網點形象等。

“數字化轉型不是為數字化而數字化,而是要解決什么樣的矛盾。”在楊濤看來,部分金融機構更多的是解決依托于需求端的拉動力。有一些金融機構把線下的網點做得非常絢爛的時候,考慮的可能不僅僅基于需求端,更多的是基于形象端,畢竟當多數人都不到網點的時候,再眼花撩亂也帶不來實際的效果。

人才搭建、強監管特質存挑戰

數字化轉型已成為銀行業的一大重點,在近日披露的2021年上市銀行三季報中,也有銀行強調金融科技賦能、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以平安銀行為例,該行運用數字化能力和風控模型實施差異化的風險管理政策,優化客戶風險識別度,持續提升客戶資質,不斷增加風險抵御能力。同時借助人工智能(AI)、區塊鏈、物聯網等科技手段驅動業務創新,推進零售轉型落地。招商銀行也在三季報中表示,今年以來持續加大金融科技建設投入,提升數字化經營能力,加快向“金融科技銀行”轉型。

管圣義認為,數字化是銀行財富管理的驅動力,金融科技是銀行理財的核心競爭力,數據化是基礎,三者缺一不可,如何保證數據準確、及時、完整非常重要。在理財端轉型層面,管圣義提到,銀行業理財登記系統集中登記了全行業的產品發行、投資、投資者、產品存續,以及資金清算決算全流程的業務要素,涉及到600多個業務要素,涵蓋了產品的發行數據、流量數據、存量數據、實時數據、余額數據等,整個銀行理財行業的數據庫基本上已經建成。

在科技加持業務信息化、自動化、數字化的今天,如何從渠道和場景入手,提升數據治理能力,改善客戶體驗,是銀行轉型的必然選擇。“現實當中如果過于著眼于一條路徑就有可能出現一些扭曲現象,最好是在戰略與管理方面有效權衡,有效把握。”在楊濤看來,不同的銀行面臨的資源稟賦不一樣,銀行的變革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問題。

另外,“強監管”也是銀行業需要面對的一大難題。正如程華所言,強監管特質對銀行來講是一把雙刃劍,好的一面是因為強監管準入的門檻高,所以在短時間里受到外部的沖擊相對會比較小。但需要關注的是,數字化是一個新東西,在轉型過程中強監管特質也給銀行數字化帶來了很多挑戰。

對此,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分析稱,金融數字化并未改變金融本質,需要依法納入全面監管;從實踐看,金融數字化發展過程中也帶來一些問題和挑戰,例如:網絡安全、個人信息保護、市場與數據壟斷等,后續我國在金融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需要加快補齊頂層戰略設計與監管短板,平衡好金融科技創新與金融安全關系,引導行業健康發展。(記者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