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罕量保安有限公司

世界觀焦點:【財聯社時評】人均居住面積41.76平方米意味著什么?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財聯社時評】人均居住面積41.76平方米意味著什么?)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了《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詳細披露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分項數據,其中的全國家庭戶均和人均居住情況備受市場關注。

數據顯示,中國家庭戶人均居住面積達41.76平方米,平均每戶居住面積達到111.18平方米,其中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面積為36.52平方米。而我國的戶口分為家庭戶、集體戶,其中家庭戶占據絕大多數。因此家庭戶的居住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居民的居住情況。

筆者認為,這組數據對正確認識當下的房地產政策亦有參考價值。首先,單純從整體數據看,中國人均居住面積已超過發達國家40平左右的平均水平,即便只看城市居民,也與發達國家接近,且戶均居住達到111平以上,這意味著未來住房需求已然不大。

其次,盡管整體的需求趨于飽和,但各個地方仍然很明顯。中國地區差距大、人口跨區域流動比例高,近年人口凈流入大、房價偏高的城市,人均居住面積會低于均值,這也在此次統計上得到了驗證。

上海城市人均和戶均居住面積分別為30.58和73.86平方米,為31省區倒數第二;北京這一數字是33.41和77.64平方米,倒數第三。雖然沒公布深圳和廣州的確切數字,但廣東省人均29.59和戶均72.06平方米、位列倒數第一。與之形成鮮明對的是,湖南、湖北、河南、云南、江西、江蘇、青海、西藏等地城市人均和戶均居住面積名列前茅:戶均在110平方米左右,人均在40平方米以上。除江蘇外,其他均為中西部人口凈流出地區,江蘇名列前茅則主要因為縣域經濟發達。

筆者認為,這一格局說明兩個問題。一是,這種反差是當下房地產政策強調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的最主要原因;二是,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說明未來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政策仍然有進一步寬松的空間,但這也是這些城市主打需求刺激的政策效果有限的根源。同時,未來一線城市的房地產政策想要進一步放松有比較大的難度,因為這些市場里供需仍然偏緊。

2020年以來,京滬深等一線城市房價出現較大幅度上漲,內因也是供需失衡。此后接連出臺加碼限購、新房限價等舉措,也只能延緩需求的釋放。從本次統計年鑒披露的數據來看,解決一線城市高房價的問題仍然要從供應端著手,即想方設法擴大住宅用地和商品房供給。以深圳為例,去年7月相關部門起草的《關于進一步加大居住用地供應的若干措施》提到,確保至2035年深圳市常住人口人均住房面積達到40平方米以上,但目前看這一缺口還很大,需要繼續加大居住用地供應。

對人均和戶均居住面積已明顯在全國水平之上的城市而言,特別是一些人口凈流入不如預期甚至流出、房地產庫存較大的二三四線城市,當下應該正視純粹靠需求端的刺激,很難再讓房地產拉動經濟的模式重演。去年下半年以來,從開發商降價、政府鼓勵購房、降低首付到最近的小麥大蒜抵首付等花式營銷,目前來看都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從長遠看,這可能也意味著此前主要依靠土地財政支撐城市發展的模式需要改變,更長遠來看或許不得不擺脫這一模式。

關鍵詞: 居住面積 意味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