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罕量保安有限公司

【全球新要聞】“拆車研報”成賣方“殺手锏”,是深度報告還是廢話文學?

在消費電子領域,拆手機、拆電腦去研究產品性能是一些硬核數碼博主經常做的事情。通過拆解零部件研究具體配置和性能,可以給消費者更直觀的參考,盡可能把錢花在刀刃上。

不過,隨著消費電子換代越來越快,圍觀拆手機的觀眾逐漸少了。但拆機這個研究手段卻依舊活得滋潤,而且被各大券商青睞,甚至越拆越大,從手機一路拆到了汽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信證券拆解特斯拉

6月27日,由海通國際分析師姚書橋、吳旖婕、金云濤等最新撰寫的一份名為《海通汽車實驗室—比亞迪“元”細化拆解》的研報在行業內悄然走紅。該團隊手動拆解了比亞迪的一臺車,并將其零部件的詳細細節一一作了展示,報告長達87頁,堪稱一份產品說明書。

無獨有偶,時隔20天,“券商一哥”中信證券也發布了“拆車研報”。

7月18日,中信證券最新發布一篇名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特斯拉系列研究專題:從拆解 Model3看智能電動汽車發展趨勢》的研究報告,報告長達94頁,其中干貨篇幅多達82頁,配圖169張,表格29份。

相比海通國際的“說明書”,中信證券似乎更勝一籌,給出了具體的投資策略建議,涵蓋了產業鏈上關鍵節點上眾多表現優異的上市公司。

1、電池/電機環節的寧德時代、比亞迪(A+H)、欣旺達、鵬輝能源、精達股份、億華通等,建議關注億緯鋰能;鋰電材料的德方納米、中偉股份、天奈科技、璞泰來、貝特瑞、中科電氣、杉杉股份、科達利、新宙邦、廈門鎢業等,建議關注恩捷股份、天賜材料;

2、上游設備及資源:贛鋒鋰業等,關注杭可科技、先導智能;

3、熱管理供應鏈:三花智控(熱管理)、銀輪股份(熱管理)等。零部件方面,輕量化領域重點推薦文燦股份、拓普集團、愛柯迪、旭升股份,車燈領域重點推薦星宇股份,汽車玻璃領域重點推薦福耀玻璃,底盤領域重點推薦伯特利、保隆科技、中鼎股份。

“拆車研報”遭質疑

不過,在海通國際、中信證券相繼發布了硬核“拆車研報”后,市場卻對這看似深度十足的報告不太買賬,網友紛紛質疑有炒作之嫌。

首先,是兩家券商所選的車型。

據了解,海通國際拆解的,是比亞迪于2018年5月27日上市的一款名為“比亞迪元EV360”的電動車,中信證券此次拆解的車型則為特斯拉Model 3 標準續航版2020款。

上述兩款車型,并非是最新款,市場上對其零部件的具體情況也早有了解,進一步的拆解無非是做了一個大合集,讓信息更加詳細,頗有“已知結果求證過程”的意味。如中信證券,最終得出的特斯拉產業鏈的供應商和此前市面上早已流傳開來的名單基本沒有什么不同。

若是選擇理想L9、比亞迪海豹、特斯拉Model X等更新的車型進行拆解研究,或許市場反響會更好一些。

其次,是賣方的預設立場。

財聯社評論指出,中信證券也好,海通證券也罷,類似拆車報告的背后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利益沖突——那就是研究對象的選擇其實已經隱含了分析師的價值判斷,拆車不過是“為了證明而證明”。一些投資者更是尖銳地指出,賣方分析師們只不過是“把推過的股票又推了一遍”,或者說換了種形式重新發了看多報告。如此來看,拆車研報更像是“新瓶裝舊酒”。

最后,則是研報的深度問題。

拆汽車和拆蘋果手機一樣,都是為了研究熱門行業的供應鏈。但是并非“字多”就是“深度”,以海通國際研報為例,重點在于拆解過程,分析和總結相對較少,核心觀點并不明確。

事實上,一些外資研究團隊早在數年前就已經開始通過拆解汽車的方式進行深度研究,國內券商的“拆車”本就遲了幾年,若是還只停留在給零件拍照,而不能進一步深入,難免有拾人牙慧之嫌。這方面,中信證券研究得更為深入,給出了具體的優質標的,不過或許還可以進一步指出“優在何處”與未來競爭格局。

砸錢源于行業競爭壓力

券商“拆車”行為背后,折射出的其實是行業激烈的競爭格局。

近年來,賣方研究從業人數整體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數據顯示,截至7月18日,全國分析師從業人數已超過3700人,相比去年同期增加逾140人。賣方研報數量同樣激增,今年一季度,國內共有80家券商發布了41292份研報,涉及A股上市公司1864家,平均一天產出459篇賣方研究報告。

無論是做深度報告還是營銷噱頭,歸根結底,券商需要的是曝光度,讓投資者保持關注。“砸錢拆車”也不過是其中一條路。

數據顯示,2021年券商實現基金分倉傭金收入220.15億元,同比增長59.75%。其中中信證券和海通證券分列第一(16.67億元)、第六位(8.62億元),可見這兩家是有著“砸錢”的實力的。相比之下,對于中小券商來說,也就沒有“拆解式研究”的資金實力了。

事實上,對于此類“拆車研報”,一家券商大概率也只會做一次,畢竟一篇報告幾十萬的成本,加上數月的時間成本,對任何一家券商都是巨大的壓力。不然,若是研究航空航天領域,豈不是要拆一架C919或者一架火箭?

中信證券研究所人士也指出,本次拆解前前后后共耗時兩個月,共有十位參與,包括8名署名分析師和2名待入職員工。拆解過程有5位在現場,5位遠程,但不是每個人都全程參與了。拆車過程中獲得了多家公司和機構的協作和支持。未來將繼續努力做深度研究,但是否需要拆解要根據實際情況。

當然,“拆車研報”同樣有著可取之處,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若是寫得足夠深入淺出,那就是“以一敵百”的價值研究。同時,當“拆車研報”這類硬核研究不再稀缺,不再成為爭議點的時候,也就是券商研究質量真正質變的時候。

關鍵詞: 深度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