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罕量保安有限公司

白酒集團跨界新能源,專注主業或許比多元化經營更優

(原標題:白酒集團跨界新能源,專注主業或許比多元化經營更優)


(資料圖)

紅周刊 特約 | 陳建德

多元化經營在短期內大概率能提高上市公司的整體利潤水平,但從中長期看,由于企業的能力邊界有限,很多企業不但不能夠經營好新進入的產業與行業,甚至主業也被跨界業務所拖累。

在資本市場上,經??梢钥吹接猩鲜泄究缃缍嘣洜I。比如,隨著新能源和光伏行業的快速發展,近幾年不少利潤豐厚的上市公司也紛紛跨界投資新能源和光伏行業。近日有媒體報道,四川一龍頭白酒公司所在的控股集團出資10億元成立新能源公司。

一些上市公司也經常因此在短時間內受到資金的追捧與炒作,但實際上,在盲目多元化經營中時常交學費的企業卻比比皆是。就比如上述白酒公司(下稱公司A)除了其所在集團的跨界,公司自身也有一些多元化經營,但和身處貴州的另一家白酒龍頭(下稱公司B)只聚焦主營相比,總體經營績效就會弱一些。

22年專注主業的白酒龍頭業績更好

看上述四川的白酒龍頭公司A,2022年的年報顯示,其2022年總收入為739.68億元,其中酒類業務收入是675.62億元,另有塑料制品收入32.01億元,印刷收入1.38億元,玻瓶收入1.19億元,以及其他收入29.46億元,即非酒類的業務收入總共約64億元,占總收入比重約8.6%。該公司A年報,也披露了一些非白酒主業的經營收入,如2005年,其年報披露業務收入里有一項是“防偽防震材料”2.9億元收入,占當年其總收入61.8億的4%左右。

而再看貴州這家白酒龍頭公司B,根據年報,其2022年總收入為1275.54億元,其中酒類業務收入是1237.72億元,非酒類的業務收入約3億元,僅占其總收入的0.24%左右,其他業務收入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在2000年初,公司A不論營業收入還是凈利潤都遠超公司B。2000年,公司B的總收入是39.54億元,凈利潤是7.68億元,公司B的總收入是11.14億元,凈利潤是2.55億元。往后的時間里,公司B都專注于白酒的生產,特別是高端白酒。公司A不但生產高端酒,也生產低端酒,同時還進行像塑料生產、玻瓶、化工、防偽防震材料,以及其他產品的銷售。 

如今22年過去了,我們會發現公司B比做更多嘗試的公司A好很多。2022年,公司B總收入是1275.54億元、凈利潤是653.75億元,分別是2000年的114倍和256倍。而2022年公司A總收入是739.69億元,凈利潤是279.71億元,分別是2000年的18.7倍和109倍。公司B的營業收入從原來只是公司A的約四分之一,變成1.7倍;凈利潤也是A的2.33倍。

當然,兩家公司的發展變化,還和其他多個原因有關,但起碼多元化的業務并未對公司A的發展起到很大的正向作用。

內部決策和地方政府引導

推動多元跨界

即使這樣,為何很多公司跨界多元化經營呢?筆者認為主要是內部和外部原因。

內部原因是股東或者高管的沖動。很多公司的股東和高管,總是希望可以賺更多的錢。從追求利潤最大化角度,當看到一些其他行業一段時間里收入與利潤的增長,會有較大的沖動去擴大投資范圍以期望也實現利潤最大化。對于企業的高管層而言,在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將公司的剩余利潤,或再融資的資金去投向新的產業,可以擴大自己的企業管理范疇,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增添光彩。

外部原因是地方政府導向驅動。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績上、政策導向上也存在著較大的引導企業跨界多元化經營的沖動,特別是對于地方政府控股的國有企業,地方政策可能根據當地的產業政策引導方向、可能基于做大當地的GDP、做大當地的稅收、擴大當地的就業等多方面的目的,引導、支持、鼓勵其控股的國企,在熱點產業上增加投資。比如公司A所在的宜賓市,近年來致力打造“動力電池之都”。公司A作為宜賓市納稅大戶,有充足的動力根據當地的產業引導方向,配合當地做大做強。

多元化經營的概念更多是短期炒作

2014年到2016年,A股的很多上市公司興起并購潮,特別是創業板挺多的公司,紛紛進軍跨界的一些行業。起初,由于并購的項目預期可以給公司帶來新的利潤增長曲線,二級市場上的公司股票估值水平因此被提升,隨著預期的公司利潤增長、估值水平提升,公司的股票價格也在短時間里大幅上漲。但是,對外的并購最終很多結果并不太好。上市公司起初對外溢價并購時,在資產負債表上產生大量的商譽。在并購后的三年時間內,由于很多項目并購后,其經營效果沒有達到并購前的承諾與預期,上市公司因此計提大量的商譽減值損失。因此,2016—2019年,有大量的上市公司因為之前幾年的對外并購,產生巨額的商譽減值,導致企業虧損厲害。

即使多元化經營在短期內大概率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整體利潤水平,但中長期講,由于企業的能力邊界有限,很多企業并不一定能夠經營好新進入的產業與行業,甚至還會被新業務所拖累。長期看,總體上很可能會降低整個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也即長期來講對上市公司股東未必是好事。

近些年,國內有一些這樣的案例。很典型的如樂視。比如,前些年恒大涉足汽車產業,也沒有成功。之前格力曾經投資于銀隆,希望進軍新能源汽車行業,但最終情況也不太理想。

如果我們放眼全世界,大概率會發現這么一個特點:很多在全世界做得非常好的公司,特別是在細分行業里的龍頭公司,不論這家公司有沒有上市,多是把自己的行業專業化經營做到非常極致的公司。比如,全世界兩大飛機生產企業波音飛機和空中客車。

對外跨界并購與對外多元化投資,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跨界多元化經營。

從理論的角度分析,跨界多元化經營效果可能不太好的最主要的邏輯是:人的能力圈與企業的經營邊界問題。一個人的能力圈是有限的,一家公司的能力圈也是有限的,很少有一家公司什么業務都可以做得很好。另一個邏輯是,由于一些企業盲目進軍新的產業與行業,而新的產業與行業是需要大量的資金本投入的。企業就很有可能要把原來主業的資金抽走用于建設新的產業與行業,這樣原來主業的資金受影響,可能也會使得主業沒有辦法繼續精益求精,甚至于導致主業在行業里的競爭能力下降。

再者,隨著企業集團規模的擴大,企業的管理層勢必在原來主業上投入的精力會減少。另外,很多企業會出現管理學中所謂的大企業病,企業的管理效率可能下降。這些原因都可能導致企業的主業經營會受影響。

一般地,跨界多元化經營在短期內可以給投資者以較大的想象、炒作空間,很可能有利于股價的炒作。對于投資者而言,如果是長期投資于公司,建議可以選擇更專注于主業投資的公司。如果投資者主要是做短期炒作的,當短期某家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經營消息公布后,或該公司股價因當時的其多元化經營的題材而被炒作時,或許短期趁熱點炒作時逢高賣出是更好的選擇。

(本文已刊發于5月20日《紅周刊》,作者系福建天朗資產總經理;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紅周刊》立場,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推薦。)

關鍵詞: